第(1/3)頁 張晴晴狐疑地看向孟晚:“什么村民。” 孟晚隨口解釋道道:“兵馬俑最初是一些村民在打旱井的時候發現的。” “這有什么嚇人的。”張晴晴瞥了眼兵馬俑,有些不屑。 “因為最開始開采出的兵馬俑都是有彩繪的,只不過在挖掘的途中有的彩繪脫落,有的因為氧化等原因變成了灰色,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出土的兵馬俑大多彩繪都已經損失殆盡了,再說,你剛剛不也被嚇了一跳嗎。” “哦,”張晴晴陰陽怪氣:“你懂的好多啊,你歷史一定非常好吧。” “還行,”孟晚不想和她多說,便繼續自己觀看。 “哇,這個好可愛。” 孟晚看去,林霞正在一個青銅器前不斷拍照。 這是個亞醜鉞,像個斧頭,但器身雕刻了人面紋,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一個不少,尤其是那翹起的嘴角,放現在看來,丑萌丑萌的。 見到孟晚來,林霞指著亞醜鉞給她看:“這個可愛吧,你說在古代,這個東西是干什么用的呢,當觀賞物嗎。” 孟晚道:“你信嗎,這是一個武器。” 林霞瞪大眼:“這是武器?” 孟晚笑著解釋:“鉞這種器型大約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多為石質和玉質,你看,他像不像一個斧頭,他其實有好幾種用途,第一種就是一個實用的作戰兵器,《殷本記》中說‘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逐伐桀’可見鉞應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王公貴族使用的武器。此外他還是個刑具,在《國語·魯語》中記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當然最重要的,他還是權利和社會地位的象征,亞醜鉞多出土于方伯一類有身份地位的人士的墓中,顯示自己的權利與尊貴。” 林霞像個小迷妹:“哇,我是真沒想到,還以為他的外觀這么可愛,是當做觀賞品實用的,居然會是個武器。” 單云在一邊聽到了她們的對話,指著另一個東西,問:“晚晚,那你知道這個是干什么用的嗎。” 單云指的是一個青釉提梁倒灌壺。 這個東西最引人注目的是,乍一看看去,只能看到整個瓶身只有一個小小的出水口,孟晚道:“這是一個茶壺,他的入水口其實藏在壺底,灌滿后將壺擺正,滴水不漏,又因為壺內有一通底管而有“內管壺”之稱。這種壺一般流行于遼宋時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