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南山大王-《我有一座小酒館》
第(1/3)頁
老爺子名為桑洛,是口技在如今世界唯一傳人,至于加上唯一,那都是因為新事物的沖擊,對于古老技術,很多年輕人對此不屑一顧。
白澤嘆息一聲,說的也是。
現在的年輕人聽聽流行歌曲還行,有誰能安安靜靜下來聽京劇。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助我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三軍叫,大小兒郎聽根苗:頭通鼓,戰飯造;二通鼓,緊戰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進退俱要聽令號,違令難免吃一刀。三軍與爺歸營號!
這是定軍山,多么讓人代入感的劇情,可惜現在鮮有人知。
打鐵花技藝歷史悠久,表演氣勢磅礴,場面宏大。打花藝人在千余度的鐵花中赤膊上陣而能進退自如,不被燙傷,現代煙花的燦爛奪目和傳統絕技的神秘驚險交織在一起,令人嘆為觀止。
打鐵花涵容了道教文化、商貿習俗、民間工藝等內容,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寶庫,為活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是打鐵花的傳承價值,可有人問打鐵花是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豫南大旱,為解除旱情,大伙自愿捐錢修建一處廟宇,要鑄一口大鐘放在廟里。
各家各戶就把自己家中的鐵器拿到場子上,由鐵匠們把鐵器熔化成鐵汁。
這時飛來一群烏鴉,它們盤踞在樹上呱呱亂叫,怎么也轟不走,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從地上撿起兩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鐵汁,把柳木向上一擊,鐵汁濺起了十幾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烏鴉受驚紛紛飛跑。
當大家都為這突如其來的奇景驚嘆不已時,老人已經不見了。
這個美麗、神奇的傳說,證明了確山鐵花的源遠流長。
確山鐵花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最早的確山打鐵花活動,充滿道教的色彩和行業的特征。
宋代崇尚道教,確山縣境內的老樂山,曾是道教圣地,與湖北武當山、泌陽銅山并稱為中原道教三山(武當山稱為金頂山,銅山稱為銅頂山,樂山稱為鐵頂山),道教廟觀遍布全縣,僅樂山一處,就有“八宮二觀一拜臺”之稱。
社會上的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與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個祖師“太上老君”,所以,工匠們與道士們可謂師兄弟。
打鐵花表演前,要在一個寬闊的廣場中間搭起一個丈余高的二層八角大棚,第一層4米高,第二層1.5米高,稱為“花棚”,花棚頂上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起火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個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
老桿頂上也綁上長掛鞭炮、大型煙花,稱為“設彩"。此花棚象征著一元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五行、五行生萬物之意。
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用大風匣(現改用鼓風機)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
打鐵花者所用的花棒,是一根拳頭粗細、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
打鐵花時,打花者頭戴反扣著的葫蘆瓢(起防護作用),赤裸著上身,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上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下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
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往來于熔爐和花棚之間。一棒鐵花沖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棒相連,絡繹不絕。
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遇到棚頂的柳枝后迸散開來,點燃了花棚上的鞭炮和煙花,鐵花飛濺,流星如瀑,鞭炮齊鳴,聲震天宇。
技高一籌的打花者,能一棒擊中老桿,點燃最高處的煙花和長鞭,稱為“中彩”。中彩者當報出單位、姓名,披紅掛花,獎勵錢物,十分榮耀。
有人說,我在音抖看到過,若是沒有鐵老兄弟,或許不會被人所熟知吧!
“好啦,年輕人,我該走了。”桑洛看向一邊的黑無常。
黑無常將老爺子帶走。
白澤低著頭,不知道在想什么。
“走吧……”靈玉扭動著小腰過來。
“怎么,你也想到一塊去了?”白澤扭頭看過去。
“嗯,寒國彈丸之地,按理來說不會出現沙漠,還是大范圍的沙漠。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万盛区|
泾川县|
天津市|
大悟县|
水富县|
木里|
辽阳县|
蛟河市|
调兵山市|
临朐县|
蒙城县|
林州市|
敦化市|
宁阳县|
郧西县|
平潭县|
嘉义县|
古浪县|
五河县|
峡江县|
松阳县|
海淀区|
定日县|
凤山市|
中牟县|
东城区|
娄底市|
高平市|
清丰县|
图木舒克市|
南郑县|
澳门|
依兰县|
革吉县|
如皋市|
湖南省|
若尔盖县|
广平县|
明光市|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