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謝容昭以前也聽說過游學,但是大部分都是富家子弟才會做的事。 如今聽聞鄉試并非只是考一些書本上的東西,還會考校到一些實際的才學,而會試就更重視這一點了。 說地再直白一些,就是死讀書,未必能取得好成績,因為自鄉試起,會有策論以及對于政務的見解。 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從書本中尋求答案,怕是不成的。 這就涉及到了一些實操問題。 這里面的難度和細節可就多了。 一個普通的農戶,未必知道縣衙里都有什么人做事,甚至是連縣衙大門朝哪邊開的都不知道。 而一個秀才,自然是對于縣衙的一些政務、人手有所了解的,最起碼,他們知道縣衙里具體做事的有六房,這胥吏與胥吏之間,也是大有不同。 大治朝的規矩,一旦中了舉,那就是有望能做官的。 就比如程景舟的父親中了舉人之后,就可以做縣丞、縣學里的教諭等等,若是家族勢力雄厚的,謀一方縣令也是可以的。 既然舉人老爺有如此的優待,那在考試之中,必然也就會涉及到了一些府衙的具體事務。 再怎么有學問,若是連一個衙門里頭是如何運轉起來的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做好一方父母官? 而這些學識從何而來? 書本上有嗎? 必然是有的,但是不會太詳細,也不會讓你看到一些具體的操作細節。 所以,還得是自己想法子去歷練。 這就涉及到了游學。 有學子外出游學,只是單純地為了增廣見聞,為了開拓眼界,為了名山大川。 而有的學子外出游學,則是為了能更多的了解民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官府與老百姓之間的種種關系處置。 當然,若是再有幾分家世的,會直接安排族內的子弟去跟隨一些官員學習。 對外可以說是學生、親戚等等,無非就是讓他們能通過親自接觸,更多的了解官場上的一套生存之道。 說白了,就是你還在伏案學習這些個書本上的假、虛、空時,人家有條件的,已經開始真身上陣,了解一些具體的規則和細節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