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重著戰(zhàn)袍-《大明春色》
第(1/3)頁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改北平布政司于真定,以刑部尚書暴昭出掌司事。拜長興侯耿炳文為征燕大將軍,集兵三十萬。檄河南、山東、山西三地諸州縣,合給軍餉。
黃河北岸的遼闊原野上,各路人馬仿佛一條條蟻群一樣,緩緩地向北方移動,騰起的塵土就好像煙霧一樣繚繞在大路上空。
耿炳文實際只有十三萬人馬,卻也是規(guī)模宏大的行軍陣仗了。大路上布滿了人馬,但并未擁堵。推著獨輪車的、趕著騾驢大車的,以及步兵、各式火炮車走在中間,騎兵從兩旁快速通過,快慢不一的洪流,卻是錯落有致。
頭戴寬檐鐵冒的南方步兵排成行列,長槍和火銃是最常見的兵器,士卒們扛在肩上,就好像荊棘叢林。
鬢發(fā)很白的耿炳文拍馬沖上道路邊的土丘,抬起手掌遮掩刺眼的陽光,久久四顧遠近的隊伍。
他看了一會兒,轉過頭,見身邊站著參將盛庸,便用手捋了一把白胡須,昂首微笑道:“老夫原以為此生再無緣穿上戰(zhàn)袍,今日策馬沙場,看到此番景象,便和回了家一樣!”
盛庸道:“老將軍戎馬一生,戰(zhàn)場才是您熟悉的地方。”
耿炳文意氣風發(fā),用馬鞭遙指北方,說道,“行軍速度還得加快!朝廷剛改省府于真定,各地糧秣也都運到那里,若被燕逆提前占了真定,大軍無所依矣。”
……
燕王令:以世子監(jiān)北平諸事,高陽郡王掌左護衛(wèi)馬軍。諸將集兵,克日開拔。
天剛蒙亮,朱高煦就起床洗漱吃飯,接著在王貴、曹福、王大娘三人的幫助下穿戴盔甲。里面先穿一套鎖子軟甲,外面再穿一身粗厚鐵片打造的重扎甲……其實鎖子甲里面還有一層皮服,全身三層護甲下來,重達五十斤,一般人穿上這身走路都困難,朱高煦感覺還好。
朱高煦接著披上紅色的斗篷,從王貴手里接過裝飾紅纓的鐵盔,戴到頭上。他看著銅鏡中的模糊的自己,忽然間感覺有點陌生。
上月跟著燕王的軍隊出去溜達了一圈,幾乎沒機會上陣。但這回是玩真格的了,朝廷三十萬大軍進逼,不可能再能那么輕松。
朱高煦心里有點緊張,因為現(xiàn)在的他,還是第一回上戰(zhàn)場!
這時他不禁暗嘆:不管愿意不愿意,這一生恐怕難以脫下這身鐵皮了,近的、遠的戰(zhàn)爭無法逃離,除非束手就擒自我放棄!
朱高煦吁出一口氣,咬牙神情一凜,伸手一一接過幾把兵器,佩戴到身上。計有兵刃兩把,一把單手長刀、一把短刀掛在腰上。還有弓箭、長槍、斬馬|刀等戰(zhàn)陣武器,這會兒不用自己攜帶。
至于燕王送的那把重劍,朱高煦只有供奉到家里,因為不太實用。那把劍,以他的力氣是用得動的,但在戰(zhàn)場上并不是單打獨斗,節(jié)省體力很重要,拿著那么重的兵器除了裝比之外,好處并不多。
朱高煦從小習習各種兵器,幾乎什么都會用,但這回上陣,長兵器他選擇最普通的長槍。
華夏諸部從拿石頭干仗開始,幾千年下來,其間沒幾年是太平的,戰(zhàn)爭次數(shù)數(shù)不清楚……一直到了大明朝,太祖馬上得天下,治軍選兵,近戰(zhàn)肉搏兵尤重使用長槍的技巧,長槍用得好不好是必須考核的內容。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很快朱高煦就披堅帶銳,武裝到了牙齒。他站了一會兒,便轉身向門外走去,身邊的幾個人也跟了出來。
走出穿堂,院子里已站了幾十個人,教授侯海身著綠袍烏紗,百戶韋達、王斌都身披盔甲,后面還有幾十個全副武裝的士卒。加上門樓外面的人馬,總共有二百五十余人。這些人本來都是軍戶,但平素干得最多的事是扛各種儀仗,作用是給朱高煦裝點門面排場。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太谷县|
沽源县|
汤阴县|
会理县|
印江|
新津县|
安乡县|
赤城县|
深圳市|
柳林县|
宽城|
凯里市|
禹城市|
磐石市|
理塘县|
蓬莱市|
阿鲁科尔沁旗|
浙江省|
平度市|
伊宁市|
仁布县|
芦溪县|
曲麻莱县|
金寨县|
望谟县|
祁阳县|
阜宁县|
重庆市|
营口市|
石阡县|
巨鹿县|
广德县|
太和县|
宝山区|
凤台县|
江阴市|
崇明县|
孝感市|
尉犁县|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