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越是心存這些念想,越是想要修成高深武功,便越練不成易筋經。 而一旦堪破這些,佛法有成,便開始追求心靈的解脫,武功高低,功力深淺,已然不被這些人放在心上。 據說當年少林武僧曇宗,曾經帶領十三棍僧援助大唐,此后曾與大唐軍神李靖交流武學,開解易筋經妙諦。 最終雙方領悟多少,李靖有沒有簡化出可隨意修行的易筋經,那就不是李瑾瑜可以探知的。 就連隱居少林三十年的蕭遠山,對此也是一概不知。 若說李瑾瑜不好奇易筋經,絕對是不可能的,卻也不好意思直接問。 少林藏經閣雖然和客棧旅館、公共廁所差不多,秘籍散溢多不勝數,但問問拳經劍譜、掌法擒拿也就罷了。 易筋經作為少林至高絕學,便是方正本人不在乎,也有門規作為束縛。 寒暄數句,方正問道:“老衲本是方外之人,有些話不便多說,但畢竟出身少林,有些事無法避免。” 李瑾瑜道:“人生在世,總是會有各式各樣的無奈,這點我理解,大師有話直說即可,我知無不言。” 方正道:“阿彌陀佛,李施主今日可打算出手?鐵捕頭要出手么?” 李瑾瑜道:“今日主事之人,既不是我,也不是飛花、四大名捕,而是諸葛神侯,需要聽他的意思。” 方正聞言心中頓覺不妙。 諸葛正我對于佛法頗有了解,把絕學傳給弟子之后,自創的武功比如苦難掌之類,便是從佛理領悟而來。 精通佛理之人,對于少林本該心存親近,可諸葛正我更在乎公理正道。 不認識諸葛正我的人,定以為他睿慧持重,嚴肅沉凝,從來智珠在握,是個善于運籌帷幄的穩重長者。 卻不知諸葛正我固然智計無雙、神機妙算、手段高明、位高望重,但他早年受師父韋青青青的影響,性格十分圓融豁達,有時還風趣詼諧。 到了近年,待人處世,更到了光風霽月、和光同塵的境界。 他自己廓然無圣,明月藏鷺,用本來面目應對世人世事,出入自在,已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的境地。 大多數情況下,諸葛正我都是智慧通達,絕不拘泥于規矩,從某種層面而言,倒是和狄仁杰有七八分相似。 可一旦觸犯到底線,觸犯朝廷、觸犯百姓的根本利益,諸葛正我便是法不容情,驚艷一槍不留半個活口。 若是往常時日,諸葛正我或許會留個人情,但此刻武周遼國結盟在即,他怎會在這個時候手下留情? 方正道:“諸葛神侯想要怎樣?” 李瑾瑜道:“不知道,我已經有好幾個月沒見到諸葛神侯了。” 方正道:“李施主呢?” 李瑾瑜道:“如果要動手,我肯定責無旁貸,我可以透個底,大師易筋經修為雖高,但卻不是我的對手。” 方正心中更是一沉。 此事若是以朝廷規矩解決,大軍早已到來,諸葛正我到來,那便是半朝堂半江湖,最終少不得要動手。 李瑾瑜的話非常明晰,那便是少林各院首座我都不懼,想要攔住我,至少要派出潛修的那些頂尖高手。 說話功夫,忽聽鐘聲鏜鏜大響,連續不斷,是召集全寺僧眾的訊號。 今日乃是武林大會,召集眾僧本是應有之義,可怎的卻是這么快? 心中驚疑,但卻不得不去。 他是羅漢堂首座,而羅漢堂本就是少林護法堂口,需要抵御外敵。 至于達摩院、般若堂,則是更高級別的武學圣殿,責任在于培養高手,研究秘籍,非必要甚少出手。 方正要去,李瑾瑜自然也是要去看看熱鬧,鐵飛花當然也跟了過去。 到了大雄寶殿,只見殿上已集了二百余人,其余僧眾不斷的進來。 片刻之間,少林千余武僧聚集在殿上,各分行輩排列,人數雖多,氣勢雖盛,卻靜悄悄地鴉雀無聲。 李瑾瑜心中暗暗點頭,心說玄慈人品雖然差,門派經營能力著實不俗。 少林弟子之精銳,乃天下各門各派之魁首,武當全真亦遜色一兩籌。 別的不說,就這上千武僧,就能難住九成九的勢力,能夠讓上千人整整齊齊列陣,做到這點的就更少了。 若是這一千多位武僧,擺布少林最強陣法“一千零八沙彌大陣”,怕是李沉舟、上官金虹,也會覺得頭疼。 能讓少林拿出這等態勢,來的人當然不俗,讓人驚訝的是,擺布出如此陣勢,迎接的卻是七個佛門僧人。 清涼寺神山上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