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印完后給官員掛在墻上,讓官員一抬眼便能看到,再去翻書看詳細的。 父皇信中說,將來科舉四書五經還要考,至少考生得背下來。 能把四書和五經中的一經背下來,就能背下來授職到任須知,光識字不行。” “是這么個道理,不習慣背的人,到時候就會忘。 學文化知識是種習慣,與干體力活一樣,吃過苦了,熬過夜的,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能有準備。 經常學習的人,其再學習能力就比沒學過的人強。 軍隊行軍更是如此,經歷過一次次強行軍的老兵,再次遇到強行軍的情況會自我調整。 新兵哪曉得那個,不明白怎樣節省體力,走路多了心理壓力更大。” 里長支持陛下的論調,不曾苦學過的人,即便識字,給他一本書他背的時候也會非常艱難。 下丘村的孩子為什么能夠跟上隊伍,而且在休息的間隙中做飯? 因為從小就是苦過來的,能下地干活,能收拾牲畜的糞便,也能掏茅房。 可以過舒服的日子,卻并不怕遇到突然情況。 吃過苦的人遇到同樣的苦難時,嘆口氣,娘滴!又得吃苦了。 沒吃過苦的人,遇到苦難時,很多直接就嚇哭,不知所措。 “是啊是啊!”朱標認為有道理,他四處看看:“鈴兒他們哪去了?” “說下小雨天悶,魚會冒頭,拿著網去撈魚,中午煎著吃,這不回來了么!撈了不少。” 里長說著一抬眼,見到孩子們回來,一人打個傘,幾個人一同拎個漁網,里面有魚在蹦。 “里長,憨憨哥,呀!太子殿下也在,我們回來啦!那邊不好處理,我們抬過來。” 小丫頭沒拎東西,打著傘進棚子,說話的時候她的手在傘把上一按,上面的傘唰地合攏,她再把傘頭對著地面一壓,咔嚓,折疊傘收起來。 朱標:“……” 他看看自己的傘,再瞅瞅下丘村孩子的傘,似乎不一樣? 其他孩子進棚子,放下漁網,同樣的操作模式,按一下,上面合攏,再壓一下就收進去了。 “傘借咱瞧瞧。”朱標伸手,一個少年把傘遞過去。 朱標看看把手的地方,一個向上的箭頭,一個向下的,按向上的,嘭,傘彈開,再按向下的,嘭,上面收攏,不過降不下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