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二天一早,沈浪就明白了楊慎所說的“安排”是什么意思了。 他竟然騰空了一棟江邊小樓,專就給沈浪讀書用,平日里除了負責送飯的丫頭外,任何人都不準去打擾。 聽說老爺子楊慎還特意警告了下楊豹,膽敢去找沈浪,就要打斷他的三條腿。 這一日起,沈浪就獨自住進了小樓。 午后,碧空如洗萬里無云,瀾江水流澹澹,安靜的從小樓流過。 沈浪搬了張小馬札坐在河邊,手里拿著的是一本《圣人東游》,名字有點像他上輩子看的網絡小說,但實際上是一本記載圣人生平的書。 童生試一共有三部分:試帖詩、圣人錄和答圣問。 試帖詩是一種詩體,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 這個沈浪倒不擔心,華夏文化璀璨,詩歌一道更是幾乎走到了盡頭,隨便找幾首做下文抄公,這個輕松就能過關,文心果會就已經驗證過這點。 對他而言,比較麻煩的是圣人錄和圣問。 圣人錄主要考的是和圣人相關的問題,例如他昨天看的那本《童生試考》,里面就有一道題叫做“圣人何求”。 放在別的地方,興許就是問圣人想要什么,但放在童生試的圣人錄里,這就牽扯到了特定的典故。 例如這“圣人何求”講的就是圣人年輕時游學魯國,租房暫住的故事。 魯國房東給了圣人兩個選擇,一間房挨著茅廁臭氣熏天,另一間挨著私塾環境優雅,圣人拮據租不起私塾旁的一間,于是就和房東討價還價,房東當時就問:圣人何求? 自然,那時候的圣人還不是圣人,房東問的原話也一定不是“圣人何求”這四個字。但后世書寫卻不能冒犯圣人名諱,這才有了圣人何求這個典故。 這類的故事里包含著一些圣人思想,并沒有表面上那么簡單。題型有些像上輩子寫的議論文,除了要講述故事外,還要闡述自己的觀點。 圣問則是一些提問,要用圣人語錄回答,不可隨意亂寫。 自然,圣人說過很多話,哪怕相同的問題都會有各種回答,有些回答相似,有的則截然相反,這就看考生自己的領悟。 要做好圣人錄和圣問,自然就要知道圣人的各種事情。 沈浪著重準備的就是這部分。 花了一下午的時間,他終于翻過了《圣人東游》的最后一頁。 只是微微思索,就發現書里故事隱喻的一些道理,都能很容易的想明白。 他大概能猜到,這是因為才氣灌體后,他已經進入了儒道第十境“學子境”的緣故,因為學子境所獲得的能力,就是“自見”。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自見”這能力就是能加強讀書人的理解力,讓其能更容易看懂圣人經典。 當時突破的時候伴隨著的是脊骨的恢復,之后立刻又文鎮趙奢,也就沒太注意,直到來到楊家莊讀書,這才發現。 這當真是平平淡淡,無驚無險。 伸了個懶腰,把邊上的火盆端到腳邊,打著火折子把書點燃,扔了進去。 微微瞇縫起雙眼,意識就進入了那片濃霧彌漫的世界。 經過半個月的熟悉,他已經能很輕松的進入這里。 迷霧世界依然安靜如往昔,沒有他的意念召喚,連那只荷尖蜻蜓都不會過來。 走到枯萎大樹前,抬眼看去,這里和半個月前已經有些變化了。原本光禿禿的樹干上結了四十五片葉子,每一片都是深藍色。 隨著火盆里《圣人東游》燃燒殆盡,一片藍色樹葉從樹上飄落。 沈浪接住樹葉,就見上面有著“圣人東游”四個小字,只是微微凝神,《圣人東游》全書的內容就出現在了腦海中。 輕輕抬手,藍色樹葉化作第四十六片樹葉出現在了樹枝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