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識字,時間如東逝之流水,源源不斷又消逝而不可逆,區別在于不同的只是不同空間之間的世事變幻,斗轉星移。 所以無論在哪處空間,哪處大地,哪個時代,識字,識的都是其已知時代,有記載的知識傳承中記載的文字。 就好比被獸族稱為蠻族的我們傳承的蠻文,神州三教所在的文字等等,這些都是其已知時代記載的知識傳承之中記載的文字, 而上古之前的歲月,那些傳承斷絕的時代,就算是他們把文字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也不清楚這些文字表達的意思,這么講你能理解了嗎?” 云衍頓時點了點頭,“這篇如今能聽懂了,好比接壤的神州跟我們一樣都是使用的文字,但是獸族卻是獸語,他們的傳承是在血脈之中,但大體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在于傳承,所以文字的意義就是在于傳承, 而識字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也就是所謂的已知時代,去獲得其中傳承。 而那些未知的時代,未知的空間,比如浩瀚星空之外除了神州之外的大地,那我們就沒辦法用蠻文或者獸族的血脈傳承去認知他們的文字,認知他們的傳承。” 聞言的周瑾頓時一陣欣慰,“孺子可教,你遠比孤想象的還要有天分,不過兩遍你就能理解其中真意,第二篇識物,這是儒家經義致知格物之中的一篇,幾乎是很多儒門學宮的入門第一課。 既然你想聽,那孤就再為你講一遍。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格物,此謂知之至也。 這是用蠻文翻譯而來的原文,意思是致知格物就是說要讓你知道,只要是物就有無窮無盡的理,而但凡人心之靈便有其知, 而這天下所有之物都有理,而理無窮無盡,自然知識也是無窮無盡。 是以大學這本書剛開始教的,就是讓所有初學者都能明了這天下之物沒有一樣不是因為其已知的效用讓我等受益無窮。 好比精魄,就是在于銘紋學,就好比靈草靈藥精血等等世間萬物的運用,沒有哪一樣不是因為弄懂了它本身的紋理效用而讓我們受用無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