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哪個當爺爺的,不希望那個有出息的后輩是自家的? 之前他們是可以沾朱七的光,可朱七畢竟是朱大娘生的,這隔房跟隔房還是有區別的。再沾光,也不若這光落到自己孫子身上好。 葉瑜然沒說話,只是給二人倒茶,讓他們慢慢喝。 “朱大娘,這茶也喝了,你總該給個答案了吧?” 葉瑜然笑了起來,說道:“辦,肯定要辦,但是要怎么一個辦法,我們還得好好商量商量。這蒙學跟啟蒙班不一樣,當初我們辦啟蒙班是想挑一些孩子,到時候送他們去鎮上;可現在辦蒙學,是為了替大家省錢,先把該識的字識了,把該學的東西學了,再去鎮上深造……” 里正、族長點頭:“嗯,是這樣。我也問他們了,他們也是這個意思。啟蒙班學到的東西太好,去鎮上吧,也是蒙學;但不去吧,又怕孩子是個讀書的料,耽誤了。所以思來想去,就想搞一個正式一點的蒙學,看看情況。” 葉瑜然當然不會提醒他們,當初辦啟蒙班用的其實也是這個理由,她道:“啟蒙班是免費的,針對的是我們朱家村的孩子,所以我們不收外村的,沒事;可這蒙學就不一樣了,它是要收束修費的。” “他們說了,既然要跟外面一樣,辦一個正經一點的蒙學,又要書又要筆又要紙又要寫字,這束修費肯定得給。”里正說道,“不過不能收得太貴了,畢竟大家都不容易,現在也只是條件稍微好了一點,你說要有多好,也不在現實。真要那么好條件了,他們也不會打這個主意,直接送到鎮上去得了。” 其實說白了,就是看村里出了一個秀才,有了啟蒙班以后,自家的孩子似乎也有點了“出息”,有些蠢蠢欲動罷了。 沒有誰不愿是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到底怎么才算一個有出息法,輪不輪得到自家的孩子,家長們的心里打起鼓來。 若是之前,朱家村沒有秀才,葉瑜然也沒有養出一個當秀才老爺的孩子,兩個會讀書的孫子,還搞了一個啟蒙班,讓大家隱隱嘗到了一些“甜頭”,他們哪個會干? 就是現在這“甜頭”嘗到了,似乎一伸手就能夠到,再不讓他們干了,他們自然也就不樂意了——眼看著就要夠著了,憑什么不干? “這個當然,到時候我們蒙學的束修費還不能叫束修費,畢竟只收了孩子學習的成本錢,應該叫‘學雜費’。”葉瑜然解釋了一下,說道,“也就是,他們買的紙墨紙硯之類的花的錢,而且還是批量購買,應該會比一個人去買便宜一點。除了這個,我們也不能讓負責教書的先生餓肚子,所以還要收一個‘口糧’,既然是‘口糧’,是給錢,還是給米,或者別的東西,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隨意就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