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只要比其他人爛得慢,就約等于不爛?” 這個說法,讓朱元璋回味了好幾遍。 除此之外,還有對照組的概念。 他過去不曾聽說過這樣的話,但這樣的道理,其實在現實中也不是沒有。 就比如,他過去做乞丐的時候,走南闖北,見過不少地主、富戶人家。 像是地主,有著土地,土地多的地主就會請佃戶來幫忙耕種。 有些地主十分吝嗇,給予佃戶的極少,有些佃戶甚至因此被餓死。 有些地主,就要稍微大方一些,給予佃戶的同樣少,但卻不至于讓自家的佃戶被餓死。 如果兩家地主相鄰,哪怕后者同樣不是個仁慈之人,但有著前者做對照,很多人就會覺得,后者已經算是仁慈了。 這就是對照組的存在意義。 正好就驗證了大孫子所說的話,雖然同樣爛,但只要比別人爛得慢,就算是贏了。 朱英還給朱元璋講了鯰魚效應,他在后世的時候,就曾經聽一些給公司管理層講課的講師提到過鯰魚效應。 放在公司里適用,放在官府、朝廷、整個國家,其實同樣適用。 只不過,應用的時候,不要太死板,要因地制宜,用符合當地的“鯰魚”,來達成“鯰魚效應”。 所謂鯰魚效應,就是有人喜歡吃活的沙丁魚,活魚在市場的價格也高于死魚。 為了將活的沙丁魚帶回來,有人用了種種辦法,但都歸于失敗。 最后,就是有人在裝著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以沙丁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 沙丁魚見了鯰魚,自然就會四處躲避,這樣一來,全部都動了起來之后,缺氧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沙丁魚大多數都能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