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七章 臘月-《更俗最新小說》


    第(2/3)頁

    此時的荊北早已入寒冬臘月,大地積有薄雪。

    南蔡招討司以桑赤、長林、樊臺、章山四地設置大營,二十余座軍寨沿荊北長堰與章樊——長林新河呈丁字形拔地而起。

    除了從南蔡不斷遷徙一部分民眾填入荊門,南蔡招討司更主要是從地方招募失地貧民以及招撫南下流民開鑿河道、修筑長堰。

    隨著荊南荊北兵馬與南蔡招安司的封鎖日益嚴密,洞荊聯軍秋冬之后已經沒有辦法再通過對周邊州縣的劫掠補充糧秣。

    整洞庭湖乃至荊江,淡水捕撈的收獲都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維持多達一兩百萬人眾的巨量消耗。

    孫彥舟、胡蕩舟等賊猶想觀望形勢,不肯接受招安,也僅能勉強維持嫡系十數萬人馬及家小的生存,更多附屬于洞荊聯軍或者只能算洞荊聯軍外圍的流民勢力任其自生自滅,生計變得更加艱難起來。

    與孫彥舟、胡蕩舟等賊將不同,東洲寨另辟蹊徑,踞白露湖與南蔡招討司接觸磋談招安事;孫彥舟不給東洲寨糧草,約束力十分有限,之前各家本身就是聯盟的性質更多一些,有利則聚,無利則去。

    在磋談期間南蔡招討司承諾每月輸往東洲寨一萬石糧秣以示誠意,這也吸引大量的流民勢力往東洲寨聚集過來。

    每月一萬石糧秣,看上去頗為可觀,但脫殼去麩,                    去麩,一天不到三萬斤粗糧可供食用,僅能夠勉強維持三五萬人的生計。

    對聚攏過來的流民勢力,蔣昂等人主張去蕪留菁、汰弱留強。

    東洲寨這是想盡可能將青壯男丁以及身體還算健壯的婦人、少年留下來,擴大兵馬規模,在白露湖以南的臨江地區更大規模修造垸堤、城寨,開墾糧田,而將更多身體孱弱的病殘交給南蔡招討司,以示誠意,那些扶老攜幼往東洲寨聚攏的流民首領自然沒有什么意見。

    被送出來的流民,也不會覺得是被拋棄,甚至留下來的健壯反倒有身陷泥潭、裹足難去之感。

    事實上因為赤扈人入侵、被迫背進離鄉、逃離家園的流民勢力,對楚山是沒有排斥的。

    他們附隨洞荊聯軍更多也是為了生存,并沒有推翻朝廷的野心,甚至都愿意接受地方官府的招安。

    問題是過去這幾年數以百萬計的流民南涌,與當地民眾爭地,激化了與地方的矛盾,被地方宗紳及民眾所排斥,之后為了生計又被迫拿起刀槍劫州掠縣,州縣借招安名義進行誘殺之事屢屢發生,雙方的怨仇越來越深,更談不上有什么信任。

    倘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在南蔡招討司與荊南制置司之間擇選其一投降,絕大多數流民勢力乃至相當多的洞荊聯軍嫡系勢力,都會選擇后者。

    楚山這兩年來在鄂北僑置南蔡縣,花那么大氣力安置二十多萬饑民,絕非荊南制置司天花亂墜般的花言巧語所能相比的。

    白露湖打開口子之后,幾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瘦骨嶙峋的饑民來投,然后經長林、赤桑大營疏導到沿荊北長堰、章樊-長林新河分布的二十多座軍寨進行安置。

    這些流民與南蔡遷來的民眾以及從當地招募的失地民戶一起,投入到長堰與新河道的開鑿、修造中去。

    東洲寨說是擇留健壯,將病殘老弱都送出來,但實際上五六年來顛沛流離,大量的老弱病殘都已經病死或餓死。

    此時絕大部分北投的老弱病殘,更多是因為饑寒交迫所致的身體上的虛弱。

    這些饑民安置到各處軍寨,沒有太多的精糧細糧,豆麥摻入野菜蒸煮,以醬佐食,多少能管飽;沒有多好的衣裳,葛衣麻布填以蘆絨足以御寒;一家子或幾家人擠一間小棚屋,里面鋪上干軟的草墊,燒楚山所造的石炭爐取暖,總算能睡得安穩;軍寨里每天還大鍋熬煮藥湯,大部分人很快就脫離虛弱,從事一些輕松的勞作。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镇康县| 扎赉特旗| 九江市| 云龙县| 德昌县| 克拉玛依市| 鹿邑县| 十堰市| 永福县| 安塞县| 军事| 湖州市| 麻江县| 潜山县| 沛县| 海兴县| 清水县| 女性| 池州市| 恩平市| 和政县| 错那县| 阜康市| 黄大仙区| 瑞金市| 上思县| 巴中市| 麟游县| 神池县| 巧家县| 庐江县| 开江县| 隆林| 澳门| 南宁市| 都兰县| 桓台县| 长宁区| 乌审旗| 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