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崇禎嗯了一聲,這才是一個真正辦事兒的人應該說的話。別管這事兒行不行的通,起碼人家已經給出了解決方案。 至于行不通的時候怎么辦,那還不簡單,大明朝有的是人,大家一起想辦法就是了。只要讓朝堂上的這些官老爺們一直想,想不出來不給吃飯不讓回家,那辦法就有的是。 再者說了,溫體仁提出的這一套,崇禎皇帝又怎么不知道,不就是后世的郵政系統么。那甚么民信局是個什么鬼,崇禎皇帝表示自己不知道。但是不知道沒有關系,查一查就是了。 心中打定主意的崇禎皇帝嗯了一聲,接著道:“若是整個兒另建一套驛站體系,需要費時多久?人手又要招募多少?費用又需多少?” 麻賣批! 崇禎皇帝問的這幾個問題,溫體仁還真他娘的不知道。別說溫體仁了,整個朝堂上誰也不知道完全復制一套驛站體系出來所需要的時間、人手和費用大概要多少啊。 驛站,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這玩意兒可是從朱元璋時期就開始搞了。 元朝滅宋后,由于地盤太大,管理上不方便,為了能快速地傳遞軍情和運送物資,便將宋及以前的驛改為站赤。以陜西為例,整個陜西境內有馬站80處,水站1處。每站有驛令、驛丞、提領和百戶,分管各項事務。 驛令是驛站首腦,驛丞襄理驛務,提領專管車馬,百戶為“百夫之長”,于站戶內選充,為驛站司庫人員。守倉庫的人稱庫子,歸百戶領導。并設首思官掌管飲食供應。驛官任期3年,期滿更換。 征派民役到驛站充役者稱站戶。站戶一經編入戶籍,終身服役;其戶不絕,則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站戶負責為驛站置辦馬、騾、車、船,并自備一切什物費用。 各站站戶,多少不等,多者二三千,少者數十或一二百戶。站戶按十進制編制,十戶為一甲,有牌頭,即十戶之長,管站馬供應。十甲設百戶。 站戶除供應交通工具及服雜役外,并要供應來往使臣飲食。由于官吏貪暴,站戶負擔沒有定額,往往傾家蕩產,離家逃亡,至為凄慘。 等到放牛娃把蒙元給懟死了之后,這一整套的驛站體系就便宜了大明了。不僅如此,老朱當時還一直加強對于偏遠地區的驛站體系的建設。 明代驛站設驛丞一人,無品級,來源多為承差,管驛站迎送之事。任職3年,即可赴吏部聽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