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于洪承疇要求弄更多的建奴和昆侖奴的要求,崇禎皇帝直接把表單批了個可字之后,就扔給了五都都督府。 像這種捕奴的事兒,錦衣衛也漸漸的弄清楚了這些昆侖奴是哪兒來的——都是那些西方的蠻子從別的大陸上面抓來然后通過海運再運到大明來賣的。 而且賣的價格還不便宜,按照年齡大小,體格的強弱,一個昆侖奴最貴的甚至于能賣到一兩福壽膏的價格——十兩銀子! 至于說西方的蠻子們不喜歡銀子,反而喜歡用茶葉絲綢還有大明精煉過的福壽膏一類東西來結算,崇禎皇帝表示無所謂。 福壽膏也就算了,這東西始終在控制著量的多寡,絲綢和茶葉就無所謂了。 隨便要多少,大明有的是這玩意,反正尋常百姓家里也不穿絲綢,多出來的隨了顯擺根本就沒有什么鳥用,倒不如扔給蠻子們換成銀子。 當然,錦衣衛覺得這事兒不劃算——昆侖奴嘛,這種大牲口直接去抓不就行了,還有必要拿銀子來換? 本來一切為了皇帝陛下,為了皇帝陛下的一切這種忠犬心思,錦衣衛和東廠難得的攪和到了一起。 本來互相看著不順眼的兩伙人現在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弄清楚這些昆侖奴是在哪兒抓的,然后派人去抓。 這樣兒一來,皇帝陛下的銀子就能省下了,別管這省下來的銀子是被皇帝陛下拿去修園子還是扔到皇家學院里邊兒聽響,都比給了蠻子要強不是? 而且中原的老百姓頭一次讓崇禎皇帝見識到了什么叫做掙錢不要命。 倭奴那些矮挫子們平日里在監工的時候,對大明的百姓客氣有加,隨便大明的百姓怎么干,可是在對待建奴和昆侖奴的時候,那副嘴臉可就嚇人的狠了。 幾乎能止小兒夜啼。 有被當地官員扔過來服徭役賺工錢的家伙們覺得大明這么往死里用這些昆侖奴和建奴,那么需求量一定很大。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買方就會產生賣方,這是一個市場規律——后世的那些家伙們連暗網都研究了出來,上面連蘑菇彈都敢拿來交易,還不是因為有人需要這東西? 所以就有些膽子大的,找到了比監工還要高一級的家伙們——錦衣衛,然后嘿嘿的搓著手問:“大人,小人愿意去抓些建奴來賣,不知道?嘿嘿嘿。” 錦衣衛被派過來管事兒的正好也是個狗膽包天的家伙——關步。 這家伙的膽子原本就大,再加上大明缺建奴和昆侖奴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直接答應了面前這個憨笑著如同一個老實莊稼漢一般的家伙。 得到了關步的點頭同意,這個莊稼漢就直接向管事的告了假——其實告假不告假的也沒有什么區別,北條左衛門根本就不敢管他們干活還是閑著偷懶。 大明漢人的事兒,自然有他們自己的官府去管,自己要是敢摻合進去,說不定哪天就會莫名其妙的被人弄死,然后換一個人上來當這個監工的工頭。 對于自己是個什么角色,北條左衛門心里清楚的很——這是一個聰明人。 這個告了假的家伙就這么大搖大擺的回去了,而且回去之后就把自己族中的兄弟給召集到了一起,研究了起來。 研究的問題很簡單——到底是去草原上抓落單的蠻子,還是去遼東抓落單的建奴?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畢竟這種事兒是有風險的,風險上限就是一起去的家伙們會全折進去,一個能活著回來的都沒有。 但是事實證明,賠本的買賣沒人干,有好處的買賣哪怕是擔著掉腦袋的風險也有人干。 這伙人就干了,不僅干了,而且干的比較大——十里八鄉的青壯小伙子基本上都參與了這事兒。 大家伙兒可以說是把所有出徭役的工錢全聚在一起然后又砸鍋賣鐵順便還借了一大筆錢才湊齊了錢買了刀劍和馬匹,之后就慢慢的向東北而去。 最終的目的地是遼東。 遼西已經被官府都抓完了,遼東的建奴有的是,而且離著遼西的官軍又近,真要是有什么問題,跑的機會也大一些。 至于草原就算了,上面的韃子雖然多而且分散,但是背后沒有自己一方的大軍兜底,心里還是有些虛。 在負責遼東整體戰事的孫承宗有意無意的縱容和暗示下,這些家伙倒真的成事兒了——前前后后一共抓了百十個青壯建奴,然后當場就賣給了官兵,然后揣著銀子回家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