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沈陽城一定得燒,但是這次得把黃臺吉狠狠的砍上一刀,砍疼他,砍的這孫子連想來大明都不敢想才行。 原本直奔永平府的路線被崇禎皇帝更改了,直奔著漢兒莊而去。 漢兒莊這個名字起的好啊,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方罷手,我本堂堂男子漢,何為韃虜做馬牛。 過了漢兒莊,就是龍井關,潘家口,喜峰口三個關口,而這三個關口又是屬于中間地帶,向東南可以去打永平,向南就是薊州鎮,向西南就是遵化,過了遵化就是順天府,也就是崇禎皇帝的老巢。 而想要攻打永平,除了這三個關口以外還可以選擇青山口,太平寨,冷口,河流口,桃林口等地。 但是那些地方不管哪一個,都可以就近得到興州右屯衛,東順左衛,撫寧衛的就近支援,甚至于山海關方向的援軍想要過來支援都用不了兩天的時間。 也就是說,除非黃臺吉的腦袋已經徹底壞掉了,否則的話,潘家口和喜峰口就是最佳的選擇。 雖然說黃臺吉最近抽福壽膏抽的有點兒多,可是實際上,身為大金國的大汗,不存在什么抽不起,舍不得花錢而限量少抽一些的情況。 而福壽膏這種神奇的東西,只要不是癮頭上來,對于神智的影響并不大——除了抽時爽到飛的那一剎那會有些迷迷糊糊的感覺。 所以黃臺吉的目標也是喜峰口,只要打下了喜峰口,就可以進到關內,之后再分兵兩路,一路圍薊州鎮以吸引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是大軍押上,直奔永平府。 至于路上的青山口,太平寨什么的,從關內攻打可就容易的多了,到時候明國永平府北方關口盡失,山海關孤懸在東邊還有個屁的用處。 連續跑了好幾天的時間,黃臺吉也累了,左右都已經過了哈剌河套,前面就是白河,黃臺吉也不想再這么玩命的跑下去了,干脆下令全軍休息。 等到了第二天,黃臺吉剛剛帶著多爾袞等雙花紅棍過了白河,柳河,直撲到喜峰口外的時候,面對的就是崇禎皇帝帶著自己手下的幾個雙花紅棍還有十萬馬仔——騎在馬上的馬仔。 一桿高高擎起的明字大旗下,崇禎皇帝一身銀甲,手中綽著一桿爛銀槍,胯下又是一匹渾身沒有一根雜毛的白馬,當真是氣死呂奉先,羞煞趙子龍。 崇禎皇帝的身邊,一字排開了幾桿大旗,改姓呼延的巴特巴身后的大旗要比劉興祚的劉字大旗,還有張之極的張字大旗更為顯眼。 至于錫伯部入衛的那三千鐵騎,根本就沒有打出任何的騎號,而是在崇禎皇帝身后列陣,只等著崇禎皇帝的號令。 與完顏部一般的,還有錦衣衛和內廠,這些人是屬于皇帝的家奴,跟蒙古萬騎和新軍京營都不一樣,只聽令于崇禎皇帝的他們不需要有自己的旗號,崇禎皇帝在哪里,他們就在哪里,別人也不用想著指揮他們作戰。 領著原本的鑲黃旗,現在的鑲白旗為先鋒的多鐸在看到明字大旗的時候就已經選擇了勒馬停韁。 底層的建奴不好說,起碼從梅勒額真開始再向上,大大小小的建奴可都是識字的。 就算是不識字,對面那一眼看不到邊的大軍就擺在那里,多鐸自認為也不是個傻子,就自己手里這么點兒兵力直接沖過去,估計還不夠對面的狗皇帝塞牙縫的。 崇禎皇帝并不認識多鐸,哪怕是錦衣衛那邊有提供的多鐸畫像,崇禎皇帝也沒辦法把眼前這個馬臉跟畫像上胳膊能跑馬的漢子聯系在一起。 但是對面的馬臉打扮是正白旗,領著的手下卻是鑲白旗,很明顯就是多爾袞或者多鐸。 再判斷一下臉上透露出來的年齡等信息,再加上長成馬臉的模樣,明顯不像是能勾動布木布泰那個小娘們兒的小白臉多爾袞,那么就應該是多鐸了。 然后崇禎皇帝就早出了右手,右手向著自己的方向勾了勾,示意多鐸上前答話,但是對于多鐸示意后邊趕緊去向黃臺吉報信的動作卻是視而不見。 對于對面那個狗皇帝的國際通用手勢,多鐸看懂了,心中怒氣騰的一下就上來了,然而卻老老實實的拍馬向前了一段距離,才又再次勒住了馬韁。 現在明顯不是跟那狗皇帝置氣的時候,等著大軍到來再給那狗皇帝好看! 勒住馬韁之后,多鐸便朗聲喊道:“多鐸在此,敢問明國皇帝有何話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