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 朕何懼之?-《回到明朝當暴君》
第(1/3)頁
溫體仁和施鳳來對視了一眼,又各自低下了頭。
今天這事兒算是完犢子了,這個該死的孫之獬干點什么事兒不好,非得要摻合到福壽膏上面來?
福壽膏的壞處別人不清楚,身為內閣首輔的溫體仁,還有在日本親自經手了福壽膏交易的施鳳來怎么可能不清楚。
用不了多長的時間,鐵打的漢子也會變成弱雞,泯滅人性,過量之下還極易猝死,這東西的危害這么大,崇禎皇帝也早有旨意,誰碰誰死,而且是帶著全家老小一塊兒去死。
更為可恨的是,孫之獬這個混賬東西是文官——他哪怕是個武將呢,哪怕是個勛貴呢……
崇禎皇帝原本對于文官就有看法,現在孫之獬這個王八蛋突然跳出來搞了這么一手,今天這事兒,絕對不是一兩個人頭就能圓過去的。
沉吟了一番后,溫體仁才躬身道:“啟奏陛下,既然已經出了這檔子事,便該當有司嚴加追查,好生查清這福壽膏的來歷,還有涉案人等,宜早加捉拿歸案才是?!?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扭頭吩咐道:“傳詔,今日所抓之賊子,由天津錦衣衛追查下去,必要時可以調動隨行京營,將與此賊相關之人全部糾出來,一律鎖拿九族人等。
命登萊衛配合登萊錦衣衛百戶所,清查所有福壽膏,無論事涉何人,一概拿下相關人等并其九族,押解入京,孫之獬及其九族押解到天津來見朕。
另,登萊巡撫治下不嚴,著罰俸半年,革職留任,以觀后效,若再有此等事體,定斬不赦?!?
王承恩躬身應了,自去擬旨,溫體仁卻又躬身道:“啟奏陛下,福壽膏之害縱然極大,然則并無先例,牽連九族是否過了些?”
溫體仁實在是擔心,這個案子都不需要太大,只要牽扯出十來個人,他們的九族之人加到一起,估計就妥妥的幾千上萬了,搞不好都能搞到兩萬以上。
崇禎皇帝卻輕瞇著眼睛道:“朕記得當初在京城之時就說過,誰敢碰這東西,罪同謀逆,除本人凌遲外,亦要牽連九族!至于并無先例,那就由他孫之獬開此先河!”
氣哼哼的端起茶水抿了一口之后,崇禎皇帝又接著道:“既然溫愛卿說牽連太廣,那么朕也不是不講情面的人。
這樣兒吧,凡涉案之人,其本人處凌遲,誅三族,余者發配給鐵道部作為勞工,為期十年,溫愛卿以為如何?”
溫體仁躬身道:“陛下仁慈!”
就這么著吧,能少殺點兒就少殺點兒,大明還缺人呢,現在一次性殺這么多,對于陛下的名聲有影響不說,還浪費了那么多的勞動力,倒不如只誅三族,剩下的發配充當勞力,既為陛下博了美名,又解決了一點兒人手不足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一舉兩得。
只是說完這些人的處置事情之后,崇禎皇帝又將算盤打到了修改大明律的上面:“時易事移,太祖高皇帝所立大誥,還有大明律,是不是該修一修了?”
溫體仁心中忍不住想要哀嚎上兩嗓子——自己這到底是造了什么孽??!
皇帝陛下跑出去足足一年多的時間,開疆擴土無數,可是這性子什么時候能改一改!
縱觀大明歷代皇帝里面,就算是最能折騰的正德皇帝,比起眼前這位來也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
現在就把目光盯向了大明律?這玩意是這么好修的?
問題是,崇禎皇帝這回是真的打算修改大明律,因為這大明律,說白了,還是禮法那一套,而不是刑法。
在中國古代法律中,禮占有重要位置,“為政先禮,禮為政本”,禮既是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
秦始皇以法治國,西漢初期大體上是“霸王道雜之”。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以其為基礎逐步形成了以禮法合流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體系。維護“三綱五常”成為封建法典的核心內容,德主刑輔、禮刑并用成為法制的原則。從“引經決獄”,實行秋冬行刑,到“十惡大罪”和“八議”的規定等,許多法律內容都是以儒學的等級倫理關系作為定罪或赦免的標準,并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奉。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西县|
营口市|
郯城县|
哈尔滨市|
诏安县|
青河县|
沁阳市|
三门县|
同仁县|
泰宁县|
岑巩县|
太湖县|
石泉县|
兰溪市|
中江县|
诸城市|
霍邱县|
万年县|
高安市|
天柱县|
诸暨市|
东莞市|
邢台市|
临邑县|
新昌县|
瑞安市|
永康市|
巴彦淖尔市|
安乡县|
蓬莱市|
松滋市|
靖州|
宁河县|
仙游县|
安陆市|
漯河市|
大荔县|
株洲市|
潞城市|
长子县|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