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都是白花花的銀子!都是稅收! 必須搞!鐵路必須得修,得大修! 心中打定主意之后,溫體仁便將目光投向了崔永安:“崔侍郎可知道黃河那邊鐵路修建的進度?” 崔永安頓時絕望了——怕什么來什么! 強自打起精神后,崔永安才低眉順眼的道:“下官之前遠(yuǎn)赴莫臥兒勘探地形,對于黃河那邊的情況還真不太清楚?” 溫體仁捋著胡須笑瞇瞇的道:“這一回倒是要看看鐵道部跟工部如何解決黃河的事兒了。” 崇禎皇帝同樣點了點頭道:“若是能修成大橋的話,倒是可以修一條通火車的鐵路大橋,再修一條供車馬通過的大橋。 只是不知道,工部和鐵道部現(xiàn)在有沒有把握能修建大橋了,倘若不能,只怕在黃河那邊還是需要通過渡船來中轉(zhuǎn)。” 溫體仁伸出手在面前的桌子上面比劃著道:“臣記得黃河最窄處僅三四丈,寬者為四五里。 而我大明的鐵路想要橫渡黃河,則不只要修建一坐大橋,全部算上,約要修建十余處。 從京城往南京,必經(jīng)的便是這濟南河段,此處寬約兩里,縱然現(xiàn)在河中水流已經(jīng)減少,想要修建起來,只怕也不太容易。” 崇禎皇帝聞言,則是琢磨了起來。 后世的大橋是用混凝土弄出來的,大明有水泥,想必弄出混凝土的難度不算太大——問題在于,弄出來的混凝土能不能滿足要求。 水泥是有標(biāo)號的,混凝土有沒有? 現(xiàn)在大明弄出來的這玩意,到底能不能滿足需求?被黃河沖刷上幾年,這玩意會不會就爛掉了? 如果隔上幾年就要重建一回,這成本等高到什么地步?大橋好建,鐵路改道怎么辦? 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讓崇禎皇帝有些頭大。 不解決這個問題,想要修建橫跨黃河的大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是修建浮橋——浮橋?qū)囻R行人有用,對于鐵路這玩意來說有個屁用?它能承載的起來? 想了半天之后,崇禎皇帝也沒有想出來什么靠譜的解決方案,只能瞇著眼睛道:“朕記得在書上看到過一個說法,說是木骨撐泥墻,就連窮苦的百姓家蓋房子,也會在泥坯里面摻入麥秸或者其他的東西以為骨架。 倘若將泥巴換成水泥,將麥秸換成長長的鋼鐵以為骨架,用做橋墩,不知道如何?” 溫體仁等人聞言,頓時就傻眼了。 木骨撐泥墻的說法都知道,泥坯里面摻麥秸的說法也都聽過或者見過,但是用水泥加鋼鐵的做法,能行? 別說溫體仁等人懵逼,崇禎皇帝自己心里也沒有底氣——自己“發(fā)明”出崇禎水泥之后,就把這玩意扔給了皇家學(xué)院再沒有管過,誰知道他們有沒有進行過改進? 如果有改進,又改進到了什么地步?有沒有那種高標(biāo)號的牛逼水泥出現(xiàn)? 實在不行的話,用純鋼鐵的橋墩行不行?大不了就是浪費點鋼鐵而已。 但是鋼鐵又能撐幾年?和大明版混凝土比起來,哪個更耐用? 還沒等崇禎皇帝想明白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火車的車身就開始傳來一陣陣頓挫感,崔永安道:“啟奏陛下,已經(jīng)要進入京城永定門了,眼下便是車頭在減速所造成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