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蘇軾和蘇頌不僅是同姓,而且還一起蹲過監(jiān)獄。 之前王安石變法,攪出來無數(shù)風云。蘇軾因為反對變法,被人起了心思抓住他寫的一首詩大搞文字獄,將他直接從湖州任上抓去烏臺監(jiān)獄。而蘇頌,因為得罪了御史李定,被貶后又被誣,同樣被關在了烏臺。 兩人的牢房就一墻之隔。 也算是一起坐過牢的交情了。兩人當時可沒少聽到對方受到審訊拷打的慘況。 蘇軾念起蘇頌為此寫的詩: “御史皆稱素長者,府徒半識故將軍。卻憐比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1 這里面的吳興守說的就是他了。 念到這里,蘇軾打算明天就備上厚禮,去蘇頌府上走一遭,懷念一下過往,再讓蘇頌帶著去看看他的水運渾象臺,順便講解講解,豈不美哉? 【可惜的是,在北宋末年,金軍將這座儀器搶了去,路上顛簸,里面的配件被破壞得亂七八糟,最終被人隨意的遺棄在郊外,徹底淪為了一件廢品。】 【南宋朝廷一直想再要建一座這樣的水運渾象儀,但蘇頌的助手和兒子都無法復制出一模一樣的東西。后面,秦檜和朱熹也參與了進來。】 【不過,想也知道,他們既不懂天文,也不懂機械,參與進來不過是徒勞之功罷了。】【在科學的世界里,不會就是不會,沒有折中!】 【也由此可見,蘇頌和韓公廉所設計的結構有多么的精妙!據(jù)說水運渾象臺在計時上,每日僅誤差一秒!也可惜這樣的天文鐘沒有傳下來,要知道,這里面其實就涉及到了機械鐘表的核心,叫做擒縱器。】 【由它所演變而來的機械鐘表在明清的時候從歐洲輸入到華夏,受到權貴富豪們的極力追捧,外商們賺走多少白花花的銀兩!】 明朝,各式各樣的座鐘被擺放在海商的店內(nèi)。 還有各式各樣的小懷表。 有人看著眼熱前來詢價,結果被掌柜報出的價格給驚到瞠目結舌。 掌柜輕蔑的一笑: “還嫌貴?實話跟您說,我這兒的座鐘其實都早早的被城中的貴人們給定下來了,你要的話我還沒有呢。" 鏡頭一轉(zhuǎn),到了1990年。 瑞士巴塞爾鐘表展。 無數(shù)的鐘表集中在這個展會,精致復古的自鳴鐘、 到現(xiàn)代絢爛摩登的電子表,應有盡有。但最惹人注目的當然還是代表著人類智慧與技藝結晶的機械鐘表。 而百達翡麗向來是巴塞爾鐘表展上的明星品牌。 這一次,他們展出了1981年的鐘表圖錄,在這份圖錄上,赫然就印著蘇頌“水運渾象臺”的圖像和說明。 有人表示不解,詢問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笑道: “先生,這是1090年華夏宋朝時由一位叫做蘇頌的天文學家發(fā)明的天文鐘,這里面的擒縱器就是現(xiàn)在鐘表里最核心的部分。" 賓客們這才恍然大悟。 … … 漢朝。 劉徹對這個非常感興趣,他剛才其實聽得暈暈乎乎的,已經(jīng)放棄了去了解更多的天文知識。 反正,落下閎了解就行。 不過當仙畫開始講這些精妙的天文儀器,開始出現(xiàn)這些各式各樣的鐘表的時候,他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來。 那些互相咬合的精密小齒輪,嚴絲合縫的機械構造都讓人動心。更別提這好像還是個可以計時的東西。 戴在手腕上,一抬手就可以看到時間,這也太方便了!他問落下閎: "這鐘表,咱們大漢可能制造出來?" 落下閎無言以對: “……陛下,張衡的渾象儀或可以一試。那這些報時的,臣暫時還沒有頭緒。" 劉徹有些失望,但也知道這事還真不能強求: “那你和尚方試試看。” 一旁的桑弘羊早就兩眼放光,這東西肯定很值錢! 不僅是各郡的富豪們,說不定還可以賣到西域去! 宋朝。 蘇頌也坐直了身體,手指習慣性的在椅子扶手上敲了敲: "鐘表?他們是如何做到能做到那么小的?" 他做出來的渾象臺可是足足有兩三層樓那么高。 若是怎能把里面的結構做小,就像是那些可以立在地上的座鐘那樣,那的確是會方便很多,很多人家里都可以添置上這么一座。 br /> 此時仙畫給了他一個啟示,讓他立刻陷入到了沉思中。 直到他兒子蘇攜帶著韓公廉和他的助手袁惟幾匆匆來到了府里。"蘇公,恭喜,恭喜。"韓公廉和袁惟幾笑著拱手行禮,恭喜他仙畫留名。 蘇頌忙起身,對著韓公廉他有些慚愧: “實際上,若是沒有你,這水運儀象臺根本建造不起來,我的作用還比不上你。” 韓公廉忙道: "蘇公折煞我了,我不過是幫了蘇公一些忙而已,不勝榮幸。"蘇頌又對著兒子和助手板起臉: "你們怎么學的?!"居然都復制不出來。 蘇攜和袁惟幾對看一眼,臉皺成了一團: “父親,這東西真的特別難……” 蘇頌劈頭蓋臉的把兩人罵了一頓,然后幾個人忽然又想起來為什么要重建這座渾象臺,想起了金國和南宋,氣壓陡然變得壓抑低沉起來。 【但其實細究的話,擒縱器應該也不是蘇頌的首創(chuàng)。】 【唐朝的時候就有記載,天文學家一行,對,他的法號就叫一行,是個僧人,一行和梁令瓚一起制造的水運渾象就應用了擒縱器,可以做到自動報時。】 一行與梁令瓚的水運渾象被置于武成殿前。 皇帝率領群臣正在觀看。 只見當水流注入時,齒輪被水力帶動,日升月落、星宿運轉(zhuǎn),正好晝夜為一個周期。最妙的是,在頂端還有兩個木人,一人手持著鼓槌,一人手抱著撞木。當一刻鐘到達的時候,拿著鼓槌的木人就會開始擊鼓。 但一個時辰到達的時候,抱著撞木的木人就會撞響身前的小銅鐘,發(fā)出清脆悠揚的聲音。在場的人無不為這件精巧的事物而贊嘆不已。 【從唐到宋,都達到這個水平了,但愣是技術失傳,愣是讓西方先發(fā)明出了鐘表,我也真是不懂。】 【唯有一聲嘆息。】 …… 明朝, 朱元璋心里咯噔一聲,他覺得自己仿佛、好像、似乎在哪兒見過類似的這么一件東西。 是哪兒呢? 朱元璋冥思苦想,終于想起來了。 那是自己剛登基那會兒,司天臺的人送來一件事物,說是元朝留下來的精巧玩意 兒,還可以自動報時,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