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知行望著老師的老臉,又看了看張忠的臉,心想。鬧的不好,怕是師徒情分,就要到此為止了。 雖然十幾年沒有見面了。 二人的臉,變得熟悉又陌生。但是劉知行深知張晨的性格,剛強而果決。 他認定的事情,就會勇往直前,絕不后悔。 他不認定的事情,則一步也不會踏出,八匹馬也難以拉回來。 就是不知道,這十幾年的時間,張晨的性格是不是改變了? 如果能改變一些,那就太好了。 劉知行并不希望,師徒的感情破裂。 天地君親師,他真的很感激張晨的教導,沒有張晨就沒有他的今天。 而對于讀書人來說,老師是不可以違逆的。更何況他身為當朝宰相,首輔。幫老師辦點“小事”怎么了? 田宅、土地、祖墳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小事一件。 但如果他真的幫張晨辦了這件事情,那其他親戚或是故舊來求自己呢?人的心一旦動搖,就會滑落深淵。 再也無法回頭了。 而當朝首輔都以權謀私,那么下邊的文武百官呢?如果大家都是有樣學樣,那么漢朝的吏治,不就是崩壞了嗎? 況且。 天地君親師。 讀書人的道理,明明白白。 既身許君王,又何談老師? 私情能大過公理? 在張忠到達江縣,到張晨來到的這段時間里。劉知行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只是不知道張晨愿不愿意接受。 想了片刻,組織了一下語言后,劉知行對張晨抱拳行禮道:“請老師恕罪。” “自蒙元人南下之后,遼東局勢驟變。漢王剛起兵的時候,沒有糧餉可以發給有功將士。就選擇了軍功授田。有的田,已經發下去十年了。百姓安土重遷,怎么可能舍棄熟悉的田地?” “如果強行讓有功將士之后,或是傷殘的有功將士,離開自己的土地。恐怕會造成軍中動蕩。” “此事不僅漢王不會同意,我也不會答應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