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說的對。貪生怕死之徒,又目無法紀。做了官,也是下九流的官兒。大王英明?!? 孫子監、國子監的學生紛紛幸災樂禍。 讀書人、考生們的面如死灰。然后。兩幫人被王貴帶到了軍營調查,由張海平親自坐鎮,王貴只負責看管。 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司會審。 涉案人員雖多,但是朝廷人手也多,調查很快就有了結果。 張海平先把結果稟報了上去,然后又得了旨意。讓王貴把人都帶到校場,自己站在點兵臺上宣判。 張海平目視下方的人們,大聲說道:“大王有令。張嵩山、李光要、陳沖、修于國等人帶頭鬧事,革去進士功名,全家流放肅順府,永不錄用?!? “其余考生、讀書人,凡舉人、進士。給你們兩條路。一是發配前往肅順,就保留你們的功名?!? “二是革去你們的功名,永不錄用?!? “孫子監、國子監的學生,當街毆打讀書人,不成體統。但知道江縣發生變故,能挺身而出。功過相抵?!? “另外。肅順府。三萬戶兵馬,缺少正經的軍官。” “各縣缺少讀書人?!? “大王打算派遣孫子監、國子監各一百人,從軍、擔任勸學官、官員,推廣漢語、漢字。希望你們踴躍報名。” 張海平的話落下,下方的人頓時冰火兩重天。 張嵩山等人面如死灰,跌坐在地上,癱軟如泥。完了,全完了。 張嵩山更覺得這是一場笑話,御書房內,君前說話。君父讓他們去肅順,他們不敢。 所以失去了功名,落得個全家發配肅順的下場。 反正都要去肅順,早知道我慷慨豪氣的應下,那狀元不就是我的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孫子監、國子監的學生們,則是擼起了袖子,歡天喜地,干勁滿滿。 為炎漢崛起而讀書。 我們就是大漢朝的磚瓦,大王讓我們去哪里,我們就去哪里。 肅順?好,好的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