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吳年性格剛強。 最早是舉世為敵。北與蒙元爭鋒,想要驅逐韃虜,光復遼東。東與高句麗作戰(zhàn)。 南與楚國互相廝殺。海上與扶桑人爭奪海權。 原本可以不用這樣的。 只是他孤傲不服。 咱就是這樣的漢子。你要戰(zhàn),我便戰(zhàn)。楚國、高句麗、蒙元、扶桑,來吧,殺個痛快。 現(xiàn)在扶桑、高句麗已經敗亡。 直接與漢國接壤的鄰國,也簡單明了了。 北蒙元,南楚國。 現(xiàn)在楚國提出來,要與漢國和平共處。當然可以虛情假意的答應,先穩(wěn)住楚國,滅了蒙元再說。 當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承諾上。 該防備還是得防備。熊無我也不是等閑之輩。 但是。如果。 楚國真的因此而不出兵,從而大大緩解了他的軍事壓力。 吳年微微頷首,說道:“陳大人說的是。自古冤家宜解不宜結。寡人與楚國因為各種原因,陰差陽錯,才成了敵國。” “寡人的內心,其實不想與楚國為敵。” “再說了。寡人現(xiàn)在攻滅了高句麗、扶桑。疆域極大。掌控起來,十分費力。稍有不慎,扶桑就有可能脫離寡人的掌控。” “寡人既沒有進攻楚國的能力。就算攻入了楚國,也沒辦法控制這么大的疆域。” “而如果漢國與楚國能和平共處。那么遼東的人參、皮毛與楚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就可以走陸運,互通有無。對雙方都有好處。” 吳年的態(tài)度出奇溫和,顯示出了兩國修好的意愿。 陳定躬身行禮道:“漢王所言極是。兩國商貿往來,合則兩利。” 但他的內心,不是這么想的。 正如劉知行所料。他是微服進入遼東,一路上走走停停,才到達了江縣。他看到了許多。 漢國境內,百姓富足。人民少有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人。 每一座城池,城墻都是高大堅固,而且看起來很新。 每一座城池內,都有守備萬戶的兵丁防守。戰(zhàn)兵的裝備相當精良,體格健壯,士氣很高。 這樣的漢國。 就像是一頭猛獸。 猛獸理所當然要吃人。要么出兵北伐,要么出兵攻打楚國。 死道友不死貧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