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允熥還保持著剛才的姿勢,裹著毯子斜靠在躺椅上。 爐上的水罐中水花翻滾,陣陣茶香。 幾位臣子圍成個圈子,小心的坐在朱允熥身旁。 “今日叫你們來,說說造船的事!” 朱允熥看向李景隆,開口道,“去緬國的船隊準備的如何了?” 皇帝問起國事,李景隆滿臉的鄭重,“回皇上的話,臣按照您的吩咐準備三十艘去緬國的大船,寶船廠現有可下水的寶船十二艘,另有八艘在建之中,不過最快也要等到七月才能下水?!? “是以臣前幾日跟張閣部商議了一下,從泉州還有廣州,抽調商船補足缺數。另,臣還從火器制造局挑撥了四十門火炮,火銃一百二十桿,裝備船隊!” “另外武定侯景川侯各家已經統計好,跟隨船隊出海的人員名單,共有勛貴子弟二十六人,其部曲親兵一千八百余人。至于您說,給他調兩營水軍,這事還要皇上親自下令!” 朱允熥看看徐輝祖,無聲的對后者點頭,算是準許。 “臣和工部諸位同僚,商議過此次出海的路線!”戶部尚書南書房參贊張紞說道,“先從廣州海關出發,進入緬國。而后大明的船隊,沿著緬國海疆占城,爪哇,真臘,舊港.......” 那些滿腦子都出去發財的老殺才心中,不過是借著去緬國運送柚木的名義大發橫財。而在大明朝的君臣心中,組織這么大規模的船隊可不僅僅是為了那條海上商路,也不是為了那點收益。 第一,外交。 把這些沿海的小國都納入天朝的朝貢體系范圍之內。這樣的外交手段,既實惠又有震懾之意,還能彰顯天威,建立政治秩序。 第二,徹底摸清南洋的海路, 眼前這三人都知道,過去大明朝開國之初制定的片帆不得入海,即將成為過去。開海迫在眉睫,但大明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哪怕為了利益也不可能盲目的全部放開海禁,放開的前提是了解,乃至可以約束。 第三,軍事作用。 打通南洋的海路,近可以控制高麗威脅日本,遠可以從側面鉗制安南。 第四,經濟。 不要以為古人什么都不懂,其實古人遠比后人更加優秀,因為后人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前人的創造之上。 大明朝南方的經濟已到了鼎盛的地步,這時代可不像是后世有著龐大的內需。一方面朝廷以商稅日益增多而欣喜,但同時也看到了隱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