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太祖高皇帝出身寒微,知道剛從天下大亂中走出來的百姓盼望著什么?不可能再大興土木,征發民夫....那是破壞,不是生產! 而定都于應天府,也恰恰是利用了大運河漕運最大的反作用力,順流而下。 各省的財稅,江西湖北浙江順著長江就下來了。 河南山東,后世安徽江蘇等地的賦稅,也順著淮河黃河就下來了。 這也正是大明朝百官們,腹誹質疑乃至于做夢都咒罵的,朱允熥執意要遷都的原因。 經過近二十年的執政,朱允熥也在不斷的成長,同時也收到了許多教訓。 第一,越是難的事就越要現在做,拖不得。 第二,做對現在,對時代有利的事,就是對以后有利。 帝國遷都去北,并非完全的軍事行為。 正如后世人所猜測的,朱棣遷都北方是因為南京他站不住。 扯淡呢! 他篡位都篡了他站不住? 是帝國必須向北! 誠如朱允熥現在所見,必須通過這種國家式的開發,使北方各省富裕起來。 要知道漕運可不是從南往北,也是從北往南... 他沿途所經可以輻射之處,是海運暫時無法超越的... 帝國的軍事補給可以走海,對內的商業在現階段.... 在沒有火車沒有高速公路的情況下,只能走運河... 這對南方商貿重地而言也是好事....你的貨物可以北上了,多了買主了! 而對帝國而言,以朱允熥的一貫尿性,收稅呀! 帝國財政多了收入,百姓多了活路,而且還能更好的控制南方的基本盤.... 是的,會有問題,一定會有預料不到的問題發生。 就好比歷史上大明末期的時候,有人提出走海不走漕,提高效率懲治貪腐.....有人就說什么百萬漕工生計所系,一旦改之恐有民變..... 扯淡呢! 那是文官系統黨爭扯淡呢! 就好比張居正,他無比渴望改革漕運,絕對大力支持。 但他也不希望直接走海運。因為走海運,就要有海船,而造海船會使得他的家鄉子弟,江陵人太累! 而經過近二十年的執政,朱允熥得到的最真切的感悟就是,把現在做好比啥都強。 你他媽活了不了兩三百歲。 你也不是五百年不世出的天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