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看著這一長串的問題,不少人都心中思忖了一番。 皇帝的問題,大概解釋便是:道與法是治國的兩大工具,有重要作用。 歷朝歷代以此在治國上取得了好政績。 他即位以來努力行道行法,但為什么成效不大呢? 是因為有道有未行,還是法有未守? 還是說那就算行道守法,也恢復不到古時的興盛? 后面就是說在座的考生們都是關心國家的人才,肯定有自己的意見。 讓各位直言出來,答得好的,皇上會采用你的意見。 當然。 采用是不用想的。 畢竟皇帝可能就瞄幾眼一甲三個的文章,甚至都不會細看。 而十幾個讀卷官,看三百多份考卷,要在第二天中午前確定好殿試的名次。 大多也不會細看的。 殿試不會經過謄抄,看的便是個人的書寫能力。 一眼看過去,字寫的好的,便先有個卷面分。 再看前面幾句,看的舒服了,那卷子分數估計會更高。 這樣的試卷,才有機會進入到一二甲。 為了有足夠的時間做題,大家行完禮后,便開始緊張的抄著題目。 而且寫字的時候,更是花費更多的心神,力求比以往寫的更為工整。 這次的殿試題目,估計押中的人不會太多。 畢竟大家都奔著新政去了。 李東陽雖然有出了一道相關的明律的題目給趙策,但他說話的終點也在新政上。 連李東陽都押不中,可以說大部分人估計都是押不中的。 索性趙策這個人,最大的優點便是聽人話。 反正李東陽出的題目,他都刷了一遍。 靜下心來抄完題目后,便開始稍稍回想著先前自己寫過的卷子內容。 再稍加潤色,便是一篇不錯的策問了。 皇帝問說,為什么他上任之后一直勤勤懇懇,努力行道行法,但為什么成效不大? 對此,當然不能跟著說皇帝治理國家不行。 畢竟皇帝自己批評自己可以。 但你做臣子的,也跟著批評他,那就是愣頭青了。 所以,趙策很快便確定好了自己策論的中心思想。 夸皇帝的勤政愛民,治理國家的成效,夸國朝如今的欣欣向榮。 趙策在草稿紙上寫下:“臣對:臣聞人君代天以理物,常秉天之大權以成無為之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