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真要是比起地位,不比眼前的吏員低。 但有些事小王爺已經劃了下調子,中華重工是服從地位,而不是主導地位。 因此無論未來如何變,中華重工始終要低一頭。 雙方第一次協商,的確是自家人,無論從王府的角度,還是軍戶的角度,所以互相沒有為難對方。 或者讓步,或者堅持,很快達成了諸事協定。 “軍務處制定章程,規定退伍軍士的等級,如沒有例外,則分為三級,對應中華重工的三等工。” “有戰功者退伍為一等,入工廠為三級工,年收入十八兩銀子,服役十年退伍為二等,入工廠為二級工,年收入為十五兩銀子,服役五年退伍為三等,入工廠為一級工十兩銀子。” 會議場響起了掌聲。 不久,衛所和王府,以及中華重工的深度合作計劃,傳遍了北平高層,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王府本來就對各衛影響巨大,如今有了此事,王府在各衛說一不二。” 有人立馬看出了其中的威力。 “王爺節制北平諸衛,是王府分內之事,我等外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中華重工這么掙錢?每年光工錢就要支出幾十萬兩銀子,應該向官府繳稅吧?” 有不合時宜的聲音響起。 官員和將領們,私下里紛紛議論此事。 有的支持,有的反對,有的無所謂,繼續過自己的日子。 “軍戶乃國之大事,如何輕動,萬一惹出禍事,誰能承擔的起呢,不應該草率變動,應該經過朝廷。” “變了什么?什么制度都沒變。”有人反駁。 “各衛都支持此事,而且受到軍戶們的歡迎,理應是好事。” …… 朱棣最近深居簡出,北平行省聲音不安寧,表面上他不在乎,實際上他也怕啊。 此事說起來的確沒有改變制度,可真的較真,也不是沒有由頭。 未知是可怕的,當知道了未來,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不可怕。 朱高熾神情平靜,仿佛絲毫不在意外界的聲音。 朱元璋現在還真不離開幾個年長的兒子們。 那些名臣名將,無論該不該去除,總之已經祛除了大部分,而外部可不安寧。 以前還有開國功勛帶軍打仗,以后幾年的戰事,領兵作戰的就是藩王了。 無論南北都是如此。 別的不提,未來幾年,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還得指望朱棣帶兵北征,掃平叛亂的蒙古部落。 不只是二十九年,西藩不穩,云南南部的外藩,在兩邊搖擺,目前雖然屬于大明的國土,可后來還是脫離了大明。 總之外部的局勢,需要用兵的地方不少。 現在朝廷無大將,朱元璋也不信任,因為他老了,朱棣怎么行事,那也是他兒子。 只要姓朱,不像秦王行事無度,令朱元璋失望,就不會有問題。 這是朱高熾結合姚廣孝,金忠,以及自己知悉的歷史得出的結論,并深信不疑。 “根據這份規劃,未來軍隊服役的士兵,年齡逐漸控制在十八歲到二十八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