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朱棣不了解朱高熾的想法。 很多事情的做法,朱棣都無法理解,特別是新事物的誕生,他完全沒有頭緒,想都沒有想到過。 “這可不是小事。” 朱高熾笑道。 “咱大明的生產模式,以農戶自給自足,自己種植桑麻田,自己織布縫衣。” “軍戶同樣如此,衛所自己承擔軍隊開支,不足的由朝廷補足,例如布匹。” “在宋朝許多的行業,在咱大明以服役的模式取代,例如城市中的收糞夫,打更人等。” “有利有弊,利處是讓朝廷付出的成本最少,弊端則是對經濟消極。” 朱棣聽得仔細。 老大的道理,因為說的通透明了,所以常常能說服人,加上他每次的成果,讓人無法反對。 最讓朱棣有些暗嘆的是,老大每次準備的新事物,提交的章程非常全面。 全面到無可挑剔的地步,事事都有考慮到,朱棣想到的問題,老大已經提出了解決方法,還有更多朱棣沒有想到的問題,老大已經寫得明明白白。 “大明興立,百廢待興,外部環境惡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此策算是良策。” “當時商品經濟水平低下,國家的商稅顯得微不足道,并不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撐。依托的是典型的自然經濟,農業經濟。這種背景下,與外界貿易可有可無,國內經濟完全可支撐國家運轉。” “現在北平發展工業,取代傳統的生產模式,那么解放思想和人口,則是必然之事。” 朱高熾沒有擔憂朱棣會反對。 大明的禁海之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的。 從朱元璋的嚴,到永樂開放官方貿易,然后嘉靖朝因為倭亂,從軍事角度出發重新恢復到嚴。 乃至十六世紀西方文明抵達東方,大明又開始松,全面放開海禁,從官方到民間。 大量西方書籍和技術流入東方,雙方開始了文明的交流,官員的主動入教,雙方互相翻譯書籍,學習軍事技術等等。 但那時候大明已經陷入了人口陷阱,雖然有江淮地區的資本主義萌芽和小市民思想的誕生,但是無法抵消全國巨大的體量。 換句話說,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需要一種消減人口的手段,例如像西方的黑死病,或者一場大內亂。 綜合歷史,面對生產力的進步,永樂選擇了違反祖制,開放了官方海禁。 所以朱高熾不認為朱棣會反對他的經濟發展想法。 “解放思想和人口?”朱棣一時間無法回答,朱高熾的話,讓他思路困頓。 朱高熾笑道:“改變人們舊有的印象,只曉得在土里刨活的觀點,讓百姓們知道進城打工也可以謀生一輩子。” “鼓勵人們離開土地,加入工業化的浪潮。” 在七八十年代,人們是多么難以離開土地,只有最困苦的人,無法生活下去的人,才背井離鄉的進入城市謀生。 猶如平凡的世界一書中,大量破產的農民進入城市,是被動化的過程。 而沒有飯吃的農民畢竟是少數。 多的是貧困的人,而貧困的人,才是觀念最保守的階級。不到臨近死亡線徘徊的地步,是絕對難以改變的。 “想要改變這個觀念非常的難,沒有契機的情況下啊,是無法完成的。” “而兒子找到的契機,就是促進發展衛所集體企業,如此才能最快的讓人們習慣。” 衛所比百姓的組織更先進和緊密,加上王府對衛所的控制力,朱高熾選擇了衛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府靠衛所,自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衛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