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新的理論家-《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第(3/3)頁
隨著中華重工的影響力,和衛所之間打通了上升渠道,發生了質的變化。
后加入文書房的子弟,多來自于中層家族,從小熏陶接受的知識,不是底子薄弱的小門小戶可比。
這也是事物必然的。
民國時期,許多的科學家,文學家等,都出生于富裕階層,甚至是官紳階層。
哪怕是明朝,有名的文臣武將,出身都不低。
如張居正,戚繼光等,都是軍戶將領子弟。
比起馬王宣的踏實肯干,后起之秀的李伯升,整合能力要更強,而現在的趙勝,已經對經濟之道初入門庭,算得上半個理論家了。
“我現在準備籌建圖書館,這件事交給伱負責吧。”朱高熾把手里做了一半的活,交給了趙勝。
趙勝對此沒有陌生,許多事他都參與過。
圖書館要收集中國至今以來,所有的書籍,包括大量的技術書籍。
例如農學上的《齊民要術》。
軍戶經濟合作社建立的豬圈,就是采用了齊民要術的消毒之理。
還有北宋的《夢溪筆談》,介紹了大量的知識,其中有介紹石油的,說此物在地下無窮無盡,并且做出預測,寫到此物在未來必定會大放光彩。
這就是先民的智慧,知識的結晶。
以及《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綴術》、《考工記》、《甘德星經》、《水經注》、《禹貢地域圖》、《農政全書》……
包括記載了大量天文的書籍。
有圖有文字。
那些天象是什么樣子,云是什么樣子,數百例都用圖紙畫了出來,并且做出詳細的解釋。
因為近代的落后,導致要學習西方的工業知識,所以這些先民的知識,也就斷代了。
換句話說。
因為幾百年沒有發展,只能從頭學習別人的東西,導致自己的東西無法更新,只能仍在歷史中吃灰。
把手頭的事情分了出去,朱高熾去了糧倉,半路上,去校場叫上了兩位弟弟。
上陣父子兵。
朱棣造反,最信任的必定是兒子們。
自己肯定是不會上戰場的,朱棣以小博大,戰場太過兇險,自己沒必要去冒險。
但是二弟和三弟可以發揮作用,沒有幾年的時間了。
等進入校場,只見人們聚在一起,大聲的叫好,朱高熾走了過去,人們連忙讓開。
只見十五歲的朱高煦,得意的舉著一塊石盤。
看到大哥來了,還往朱高熾的方向動了動,一臉顯擺的樣子。
石盤看起來不輕。
“小王爺,這石盤可有兩百斤重呢。”有名軍士解釋道,聽得朱高熾驚訝的合不攏嘴。
果然是戰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