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結局是三方獲利。 工人們獲利了,聰明人也獲利了,普通人同樣獲利了。 “這些人敗壞糧票系統(tǒng),靠著信息差來欺騙無知的百姓,理應嚴厲打擊。” 蔡文生氣的說道。 糧票本身可以兌換,哪怕是普通百姓,可以直接去糧票銀行兌換糧票,然后去供銷社購買。 但是許多的老百姓不知道,給了這些騙子可趁之機。 朱高熾搖了搖頭,“這不是人家的錯,他們做的也沒有錯,錯的是糧票銀行。” 蔡文反應不過來,愣神的看著小王爺。 雖然知道小王爺的思想,有時候和凡人不一樣,但這句話太令他錯愕了。 “這……這……糧票銀行錯在哪里?”蔡文語無倫次的問道。 他可不想和糧票銀行發(fā)生矛盾,別最后傳出去,是他在小王爺面前,告糧票銀行的狀。 朱高熾笑道:“為何這些“聰明人”能主動的找到這么多有需求的老百姓,而糧票銀行卻找不到呢。” “糧票銀行習慣了老百姓上門找他們,而那些“聰明人”卻能主動上門百姓家,創(chuàng)造百姓們的需求,這是兩者的差別。” 靠信息差賺錢的人,在后世也是不可計數。 例如人們習以為常的信用卡,從大城市轉移到小城市,許多小城市沒有商業(yè)銀行的網店。 但是不少人有這方面的需求,但是他們不了解辦理的渠道,甚至以為是很難的事情。 所以誕生了不少利用信息差來賺錢的行當。 最離譜的時候,辦一張浦發(fā)銀行萬用金,收取十幾二十幾個而點手續(xù)費的事情。 是他們神通廣大,能打通銀行內部的審信部門嗎? 自然不是。 他們不過是按照銀行的流程,為那些不知道銀行流程的人,遞交上申請而已。 這叫做利用信息差賺錢。 但是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速度,讓信息傳遞的速度成倍增加,導致利用信息差賺錢的生存周期急速縮短。 以往能維持一兩年,或者兩三年的渠道,縮短到了半年,甚至兩三個月,逐漸讓門檻低的渠道變得無利可圖。 聽完小王爺的說法,蔡文好像覺得的確如此,可又覺得不太對,那豈不是說還真是糧票銀行的問題? 朱高熾看來,這件事和中介利用信息差辦信用卡,從人們身上獲利的性質是不一樣的。 兩者雖然做的同樣的事,但是有區(qū)別。 “老百姓從這些人手中兌換糧票,而不從糧票銀行兌換糧票,他們仍然還是獲得了利益,用便宜的價格,從供銷社獲得了想要的商品。” “而糧票銀行要反思,為何老百姓不從他們手中兌換糧票,因為他們做事的方法要改,不能在習慣等待。” 朱高熾認為糧票銀行很難改,至少短時間內如此。 別看糧票銀行背景強大,那些“聰明人”勢單力孤,多的是手段對付他們。 可“聰明人”是聰明人啊。 糧票銀行要對付的是一幫聰明人,哪怕糧票銀行去學這些人,也不一定在業(yè)務水平上打得過這些人。 以大明的信息傳播速度,短時間內必然如此。 沒有行政打擊。 糧票販子們各顯神通。 有的開始在中華重工門口駐點,明目張膽的收購工人們手中的糧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