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朱棣流淚-《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第(3/3)頁
“你放心吧,孩子我會帶好的。”
最后。
演員上臺,嚴肅的念著稿子,新戲所演是真人真事,救人犧牲的士兵,是紫荊關服役的某某某,家在某某地方。
在沉重的聲音中,大幕緩緩的落下。
“嘩啦啦。”
觀眾席上,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朱棣主動起身,雙手還在拍掌,不約而同的,觀眾們差不多同時起身。
整個大劇院中,掌聲經久不衰,響了許久,停了又響,等停了后再響。
“這名犧牲的士兵,他的遺孀,命衛所要好好照顧,他的兒子大了些,調來王府當咱的侍衛。”
朱棣悄悄擦了眼角,然后鄭重的吩咐朱高熾,朱高熾當然點頭如蔥,沒有表現出半點不合群的神情。
或者是新戲的內容,更加符合百姓們的希望,畢竟上一回大火的新戲,內容不如這次的激蕩。
又或者大劇院的業務水平提高了,總之,士兵救人犧牲的新戲,反響要超過了以前所有。
無數的人來觀看,許多人看了一次又看一次,趙宏的好朋友,和他一樣年輕的后生,一天看了三場。
上午場,下午場,傍晚場,一天不停看了三回才念念不舍的回家。
至于趙宏,他已經去了金州快一個月,過年也回不來,要到明年開春才能回北平。
北平大劇院的新戲,在北平演出了整整兩個月,第三個月的時候,奉命去各地巡演。
趙寡婦一家,今年的年關,一家三口竟然分散到各地,各自有各自的事情要做。
這在農業社會,是很奇怪的事情,但趙寡婦一家三口,竟然有些習慣,并沒有太多的感觸。
正如朱高熾當初向朱棣所言,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們的時間會越來越“寶貴”。
當然。
趙寡婦一家是特殊的,在北平是特例,北平還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上。
工業人口雖然遞增,但許多工業人口,并不在中華重工體系的直接管理下。
換句話說。
這些工人,沒有享受到社會資源分配的紅利。
調研司走訪全北平,把報告遞交上了朱高熾的臺面上,朱高熾認真的翻閱。
“北平人口在洪武二十四年,總人口為二百六十四萬,乃至洪武二十八年,人口超過了三百萬。”
調研司沒有實力親自統計北平人口,數據來源于官府提供,所以調研司只能給出大致數量。
官府實際給出的人口,其實還是兩百六十余萬,根本沒有下力去統計。
這些人口,其實是調研司自己估算出來的,更加不知道是否準確。
朱高熾對三百余萬的人口,其實并不算滿意。
因為他的胃口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