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京杭大運河,也就是大明人所稱的漕河,在明初的時候,把元朝已淤廢的多段,包括山東境內,開始了全面恢復的大工程。
大運河作為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途徑半個中國,當然有無數的問題。
其中一個最難的問題之一,就是有多處的河段高低不一。
例如在白塔河地區,瓜洲地區,儀真地區等地方,漕河的水位高于長江水位。
那么在入口處就需要改建。
傳統的技術是用石頭修建,形狀為斜坡,為了進入漕河,船只首先要卸下貨物,由苦力將貨物沿著漕河搬運到岸上。
然后用絞盤把船只提起來,靠著人力拖過斜坡。
這種古老的技術,效率低下,船只在入口處等上十天半個月都不稀奇,而且操縱絞盤并不容易。
最大的雙重絞盤,需要高達一百人來合力操縱。
而船只滑入水面時,因為落入低水位的長江產生的巨大沖擊力,非常容易毀壞船只。
技術上不停的進步,面對諸多的問題,出現例如在船頭安裝上欄桿,并將堅固的草席系在船頭上,用來保護船只。
朱高熾終于見到了幾名從應天府來蒸汽機工廠,進行考察的工部官員。
他們向世子行禮,在中華重工的總部,講述工部負責水利官員提出的新思路。
朱高熾聽聞后久久無言。
蝴蝶的翅膀煽動了。
讓本該在一百年后,明中葉出現,歷時二十七年修建完畢的巨大水閘工程提前問世。
工部的官員,想出了要在這幾處地方,修建巨大的水閘工程的計劃。
起到的作用是:讓船只行駛入專門的水道,然后又通過控制水閘進水和放水,讓兩處的水平線保持一致。
不但節省了卸貨和重新載貨所需要的花費和時間,并且提高了船只通行的效率。
每次開閘的過程,可以滿足上千艘裝滿漕糧的漕船快速通過,一日一夜可進百余艘。
這項巨大且宏偉的工程,讓世界震驚。
明朝亡國后,清康熙四年,荷蘭使華團所寫的日志,就有對這處工程的描寫。
后來勒康特傳教士和他的同事阿蒙爾德·蒙坦那斯,根據荷蘭使團的日志的內容說道。
“如果不充分肯定中國人那無與倫比的能力,歐洲人是意識不到這些良好水閘的作用,和高大而厚實的防護欄的堅固性的。”
而技術當然不止于此。
因為水閘技術的出現,帶來的許多問題,又產生了諸多解決問題的新技術。
例如防止黃河攜帶過量的泥沙,在入口處超過漕河。萬歷六年,總督河道的潘季馴上奏,拉開治河沙的大幕。
例如修建排水溝,安裝了控制洪水的閘門,制定分洪方案,泄洪區等,這套明朝的方案施行了整整四百年,貫穿了清朝。
對幾名工部官員的想法,朱高熾做出了支持的想法。
“江淮地區之所以經濟富裕,除了當地百姓的勤奮,也有密布的水道,讓運輸成本大幅降低。”
“而運河的重要性,可以稱之為國之重器也不為過,對經濟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更是無與倫比的。”
朱高熾評價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