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同的是,燕王“老實”是“老實”,但燕王也是真有才干。 但是朱高熾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啊。 靖難之役前,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機會。 朱棣太老實了。 兩個月結束了戰爭。 這么好的機會,整個北境北疆大權,用個一年半載,不說抓住陜西和山西的兵權,至少也伸出手吧。 結果倒好。 兩個月不到把敵人消滅了。 然后帶兵回家,水花都沒有掀起一個,連大寧和開平的兵權都沒有控制在手。 朱高熾不同。 他要趁這個機會,該抓到手和不該抓到手的東西,全部抓在自己的手上。 還要把以往不方便擺上臺面,會引起大反彈的東西拿出來。 例如中華重工,和北平衛所真正的融合。 軍工聯合辦。 要發揮出真正的力量。 還有軍戶經濟合作社,軍籍工人等等。 借助這個機會,朱高熾都可以達成。 乃至對陜西和山西的兵權。 更有對草原深處的掌控。 至于勃林帖木兒? 他算哪根蔥。 至始至終朱高熾都沒有放在眼里。 所以朱高熾阻止了朱棣出征。 真讓朱棣現在出征,只怕這位老四一個月就把仗打完了,那自己還規劃個屁啊。 打仗是政治的延續,而不是目的。 他叫來了唐云,讓唐云代替自己坐鎮,靠著書信和口述,無法說服朱棣。 所以朱高熾打算回北平一趟。 大寧根本用不著自己。 唐云嚇了一跳。 “萬萬不可。” 唐云抱住朱高熾,生怕朱高熾就這么跑了。 “這是軍國大事啊,再重要的事情也比不上這里重要,沒有王爺的旨意,小王爺如果拋下大軍獨自返回,恐怕王爺不會輕饒小王爺。” 朱高熾不以為意。 唐云說的道理是對的,可也要因地制宜,考慮實際情況。 只要大軍不出動,勃林帖木兒還有本事侵犯大寧不成。 朱元璋的說法是對的。 他說胡人奸詐。 勃林帖木兒知道自己實力弱小,無力侵犯大寧,所以試探性在大寧留下蹤跡。 目的就是為了引誘明軍出關。 在無邊際的草原上,大軍的后勤拉長,勃林帖木兒打的是這個主意,靠斷明軍的后勤來打敗明軍。 如果失敗了呢? 那勃林帖木兒換個地方唄,他又不傻,怎么會和明軍硬干,他才多少人,哪里拼得起消耗戰。 少一個就是少一個,不像大明。 五十萬兵馬沒了,要不了多久繼續拉起一波。 只不過他碰到的對手是朱棣啊,沒有及時跑掉,悔恨中被朱棣消滅了。 所以朱高熾不認為自己離開大寧,對軍隊會有什么威脅。 唐云是老將。 下面的軍隊都是精銳之軍。 就算出征都沒問題,何況只是呆在大寧,自己的地盤上,難道勃林帖木兒還敢打攻城戰不成。 唐云勸阻自己的目的是因為軍規。 軍規是為了軍隊的勝利。 而朱高熾更為了政治上的勝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