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中華重工的宣傳程度越來越強,同一片土地上,同樣的聲音出現的越來越多。
高層的人們里,其中的一些聰明人看到了蘊含的變化。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朱高熾沒有打算返回大寧,他在大寧的意義并不大,相反在北平坐鎮更有利。
調研司自從成立以來,作為新生的部門,很快就成為中華重工的核心職能部門。
賀寬所在的部門,只是調研司下眾多部門中的普通一個。
職能之一。
按照小王爺的話說,調查收集產業信息,為產業升級提供詳細的數據。
從大寧回來后的朱高熾,召集了許多高層管理者,進行一場內部研討會。
在這種局勢下,很多人不理解朱高熾。
大寧的戰事氣氛的激烈程度,可以說是朱高熾一手組織起來的,如今卻放著軍國大事不理,竟然浪費時間去談起了經濟?
“雖然我提議的產業升級理論,并且讓調研司統計各廠數據,實際上在我看來,這個產業升級并達不到標準。”
“只是因為我們工業底子薄弱,所以小小的進步,就有很大的變化而已。”
朱高熾是中華重工發展的理論先生。
甚至可以說,參加會議人能以朱高熾的學生自居。
不過中華重工不講這套,沒有形成這種風氣,顯得要更大氣些,追求的是制度管理。
制度有冷冰冰的,也有充滿了溫馨的。
制度的好處不是制度本身來決定,而是制定制度的人來決定。
數十位高層管理者,拿著筆記本,用著細毛筆,沾瓶裝的墨水,仔細的記錄筆記。
他們有普通工人出身,有舍人出身,有童生出身,也有秀才出身,乃至商人出身。
最早的一批管理者,許多人止步在半路上,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跟上了中華重工的發展。
許多人是加入中華重工后,靠著自己的才能,后來居上擔任了重要的崗位。
例如蔡文、馬林、嚴中正這些人。
在朱高熾眼里,這些人不比后世的一代接替一代,三代人努力出來的企業管理者素質差。
至少這些人是靠著才能走上的工作崗位。
無論是他們的智商或者情商,都要超過那些人,缺的不過是對后世社會的熟悉。
但這是大明。
還未正式進入十五世紀的時代。
他們對大明熟悉即可。
那么這個缺點就不是缺點了。
“產業升級的意義巨大,特別是新的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出現,例如刀具廠各類提高生產效率的新機器。”
“原來需要一千名精湛手藝的工人完成的生產任務,現在只需要一百名合格工人就能完成。”
“不但創造了更大的利潤,也極大的增加了產量。”
“那么這節省出來的九百人力怎么辦呢?”
“這九百人可以建設更多的工廠。”
“他們可以去建設生產機器的工廠,例如刀具工廠使用的新機器,這些生產機器的工廠,會讓機器變得便宜,讓更多的工廠使用新機器。”
“這就叫做產業升級。”
許多高層管理者臉上露出迷茫。
太多的不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