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惟爾西番朵甘、烏思藏各族部屬,聞我聲教,委身納款,已嘗頒賞授職,建立武衛(wèi),俾安軍民。”
“邇使者還言各官,公勤乃職,軍民樂業(yè),朕甚嘉焉。”
“尚慮彼方地廣民稠,不立重鎮(zhèn)治之,何以宣布恩威?茲命立西安行都指揮使司于河州,其朵甘、烏思藏亦升為行都指揮使司,頒授銀印,仍賜各官衣物。”
“嗚呼,勸賞者,國家之大法;報效者,臣子所當為。宜體朕心,益遵紀律。”
這是朱元璋對邊疆民族的政策。
陜西行都司西部的哈密衛(wèi),也就是后世新疆的東部地區(qū),南部是朵甘宣慰司,然后烏斯藏都司,也就是后世的西藏。
包括云南,貴州各地區(qū),都在洪武一朝加深了控制。
多年來推行的土司朝貢制度,讓儒家文化得以傳播,各部逐漸遵循明制。
荒漠上。
朱棣與宋晟騎馬并肩而行。
在數(shù)千騎兵的拱衛(wèi)中,兩人暢所欲言。
宋晟指了指西邊的哈密方向。
“納忽里是察合臺系,洪武十三年見我大軍抵近,選擇了出城歸順,圣人不愿妄動兵戈,以至生靈涂太,因此接受納忽里稱臣納貢。”
“洪武二十三年,納忽里因為不滿互市規(guī)模,阻礙西番各族與我大明納貢互市,并劫掠各部與我大明互市貨物,已造成反叛之實。”
“我?guī)Т筌娪懛ィ{忽里只帶走數(shù)百騎逃出城,哈密城池盡入我手,等待圣人旨意。”
“乃至洪武二十五年,納忽里派人向圣人謝罪,圣人原諒了他,準許他回到哈密。”
“如今納忽里死了,承襲忠順王王爵的,是納忽里的弟弟安克帖木兒。”
宋晟又指了指南方。
“皆是如此。”
朱棣第一次來此地,感受到此地的復雜。
也明白了宋晟的重要性。
“我朝所立安定衛(wèi),原唐朝吐蕃之地,受封的阿端、阿真、苦先、貼里等等各部混戰(zhàn)不止。”
“受我朝分封的安定王卜煙帖木兒,被受我朝分封的指揮使沙刺殺了,其子復仇,后又殺了沙刺,沙剌部將又復殺其人,番將朵兒只巴趁勢屠戮安定城。”
“這片土地上充滿了殺戮,百姓十不存一,猶如羅剎地獄,乃至洪武二十五年,諸部遣僧入內,乞授明官以安部眾,奏請,圣人許之。”
“五年來,這片地區(qū)才終于恢復了和平,有了今日的安穩(wěn)。”
宋晟向朱棣說了這么多,希望朱棣明白一點。
“陜西行都司穩(wěn),則這片土地穩(wěn),陜西行都司不穩(wěn),這片土地昨日的自相殘殺又會興起。”
朱棣神色郁悶。
他明白了宋晟的意思。
宋晟不想參與國內的政治斗爭,更不想站隊。
朱元璋的政策態(tài)度,得不得到后世人的認可,他在當下總之是這么做的,跟清朝的政策截然不同。
帶來了先進漢文明的同時,也為地方帶來了和平繁榮。
生產力發(fā)達才有文明。
中原發(fā)達的生產力,自然讓中原的文明高于周邊。
沒有滅種,沒有推行愚昧宗教,更沒有施行減丁政策。
不是明初的國力比不上清初,明初邊疆戰(zhàn)爭的勝利數(shù)不勝數(shù),但沒有一次對失敗者趕盡殺絕,而是給了多次的生存機會。
三國演義成書于明初。
諸葛亮七放孟獲的故事,說明了漢文明的包容性和先進性。
“我隨父親和兄長加入義軍推翻暴元,童年時和圣人一樣,吃夠了生活的苦。”
“這片土地上的野狗群被我清理完了,留下了干凈的土壤,只要保持下去,這片土地才會真正的歸心。”
朱棣聽完這些話,想到了自己的長子。
長子真應該來聽聽宋老將軍的教誨。
雖然老大沒有明言,但是朱棣曉得老大對他皇爺爺?shù)恼卟惶珴M意的。
朱棣沒有再提聯(lián)姻的事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