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地方上的老百姓們,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能接觸到外部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地方鄉紳。 無論各地地方上的鄉紳品性是仁還是壞,可只有他們才見過世面,百姓們也只能從他們的口中了解外面的世界。 鄉紳們說哪個官員是好官,哪個讀書人有才氣,那么百姓們對于那些不認識的“好官”、“才子”,心中就有了初步的印象。 標簽就種在了老百姓們的心中。 不是老百姓們愚昧,更不是老百姓們智商低。 這屬于信息流通的原因。 “燕王在金州使用奴隸。” “那些奴隸還被全部閹了,一輩子都沒有后。” “真歹毒啊。” “怎么會有這么壞的人。” “皇上難道不管?” “那是皇上的兒子,怎么會舍得懲罰自己的兒子。” 應天府周邊。 各種的流言飛起。 朱棣的名聲在應天府,可以說是臭不可聞,百姓們心目中的大惡人,必然無法接受的統治者。 這是官員最有力的武器。 官員主要來自鄉紳。 哪怕那些不是鄉紳出身的,例如景清這種。 但是景清的好友,同窗,座師,恩師,同僚皆來自鄉紳,這就是一張牢不可破的網。 官員與地方鄉紳牢牢的綁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利益鏈。 “真敢啊。” 朱元璋感嘆道。 官員們的膽子越來越大了。 需要知道這是明初。 如果放在明中期或者明末,任何皇帝都是無能為力的。 但是清朝可以。 清朝的基本盤不在鄉紳,而在清朝于各地建立的滿城,那些城市中的內城。 滿城不事生產,受外城的城市供養。 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注定不會合流,而清朝統治者也不會讓兩者合流,滿漢不通婚就是根基。 而滿城的監視,讓地方鄉紳不敢說任何不好的言論,否則會引來滅門之禍,長期下來,人們也就只敢拍馬屁說好話。 所以才有了古代名臣名將的后代族譜,都在清朝出現了,因為清朝的社會風氣已經不要臉到了極致。 買官賣官這種末世現象,在清朝已經成為了常態。 當官就是為了貪,成為了清朝社會的共識。 而編族譜這種不可思議的事,竟然成為了清朝的熱門生意,只要有點錢的人家,都會為自己祖上找個名人。 隨著買官之風盛行,大家都有了官銜,買來的官身已經無法彰顯自己地位,那我再給自己祖上找個名人。 無數古代的名臣名將的族譜,在清朝突兀的出現了,成為了奇葩景象。 所以誰誰誰說自己是誰誰誰的后人。 大多不用信。 清朝人留下的族譜都無法信,更不用說清朝寫的史料。 這就是一個謊言的朝代。 那么現在的明初。 朱元璋本該生氣的,他也有這個實力壓下這些下面官員和鄉紳的動作。 但是朱元璋遲疑了起來。 許多事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到了國家的層面,朱元璋要想的更長遠,而不是任由自己的心意亂來。 如果是亂來的朱元璋,根本不會給那年藍玉帶軍平叛西南的權力。 為了大局考慮,保證西南平叛的勝利,他才給了藍玉掌握軍權的機會。 為此他在第二年,需要在全國做出調動,布下萬全之策,因為頭一年他增加了藍玉兵權。 朱元璋心中嘆了口氣,氣息從喉嚨發出來。 這位老人沉思著。 按照他原本的主意,他準備讓人去北平質問朱棣,讓老四給予解釋,來回幾個月就過去了。 可現在景清的主意,打斷了他的計劃。 “景清還是能用的,可惜太直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