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底部采用水密艙技術,也是宋朝的船只技術?!? 朱高熾時不時的點頭。 水密艙技術是中國古代獨有的。 船底分為一個個單獨艙室,無論船底何處漏水,只要封閉所處位置的水密艙,就阻止了海水灌入其余艙室。 這項技術的要求很高,其中之一的氣密性就是繞不過的問題,密性不高則擋不住水。 這項宋朝成熟的技術,在元朝時由馬可波羅介紹回西方。 但是受限于當時西方的技術水平,這項技術一直沒有實際運用,要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才被西方研究了出來。 英國的水密艙技術發明者本瑟姆,1795年在他的論文里寫到,“這是中國人的” 像他這樣誠實的人并不多,畢竟這會極大打擊他的成果,仿制者的名頭和首先發明者的名頭,孰輕孰重人人皆知。 “只不過蒸汽機上船,會帶來一些缺點,比如影響船只的載貨量?!奔夹g人員提醒道。 “在動率方面比較起來,還是劃算的。”朱高熾指出關鍵。 長途海運需要借助風力。 但是風不可控,這是海運最艱難的原因,導致一年運輸一趟是常態,海船需要在碼頭長期等待風期,經常一等就是兩三個月。 有了蒸汽機補充動力就徹底不同了。 長途海運的動力限制消失。 “有沒有軍事圖紙?”朱高熾關心的問道。 “有。” 一名技術人員掏出新的圖紙。 “船身的炮窗,保留了船后部,前部和中部取消,船首和船尾各在甲板上安裝火炮數門?!? 既然有了蒸汽機船,朱高熾必定要火力為王,那些傳統的海上戰術都要被淘汰。 如何保障火力?那就是北平的工業化發展。 一艘蒸汽機船只原本涉及高達數十門,如今取消了一半,保留為后半部船身兩邊各八門。 船首三門,船尾一門。 合計二十門。 這艘蒸汽機船,光一艘上使用的火炮數量,就超過了傳統的步軍,價值可見有多昂貴。 不是農業社會能承擔的起的。 就算買了也無法維持長期的維護和訓練。 但是朱高熾認為是值得的。 古代動輒大小戰船數百艘,上千艘,浪費了多少人力,需要多少后勤,這等于是浪費效率。 現在一艘船抵得百船,從效率上就提升了百倍不止。 只要十艘這樣的船,整片海域無敵手。 跑的比別人快,火活力比別人遠,威力比別人大,再多的船也不過是活靶子而已。 “如果你們決定使用這些圖紙方案,你們就去做吧,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希望你們積累更多的技術,為下一次的技術更替做準備?!? 朱高熾批復了金州船政的方案。 標志新式戰艦的制造,進入了實際的制造過程。 “明年的今天,我希望最少有三艘新式戰艦下水。”朱高熾大手一揮,“要人給人,要物資給物資,全力以赴的解決目標?!? “是。” 幾名技術管事保證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