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父皇。” 朱棣連忙上前,安撫朱元璋的后背。 只有親自看過和了解過,才能發自內心的敬佩眼前老人的勤政精神。 “你再看看那些奏疏。” 朱元璋指了指自己案幾上堆放一旁的奏疏。 朱棣順手拿起。 這些都是御史歸納地方彈劾朱高熾的。 或者是彈劾北平的。 學校。 軍隊。 學問。 傷民。 經濟。 制度。 各個方面的彈劾都有,有北平地方上的鄉紳的言論,還有了解過北平的鄉紳和官員們的言論。 “中國之大,中國之廣,猶如大千世界。” “南橘北枳啊。” “你的兒子在北平鬧出好大的動靜,而平靜的水面下,又隱藏了多少的風波。” “咱看不清啊。” 朱元璋終于說道。 這位老人從不識字到廣讀天下書籍,是天下最堅定的人。 而如今。 他迷茫了。 分不清楚對錯。 老人的眼神堅定了起來。 他有些話不能說。 至少現在不能說。 因為。 他要保全眼前的好兒子。 有些話他說明了,那朱棣未來再也沒了退路,許多人必定會讓他死。 而如果不需要他說明的時候,那他也不需要說明。 自古大變沒有不流血的。 天下不流血的大變。 唯宋。 朱元璋即羨慕宋的文明,卻又反感宋的失敗。 這是為善于從歷史總結失敗的皇帝。 正因為了解太多的歷史和知識,讀了太多的書籍,所以這位皇帝最喜歡向人講道理。 對每名身邊的文臣武將,他喜歡把道理詳細的講透,甚至在圣旨中也喜歡長篇大論,分析前因后果各種需要注意的方面。 例如北邊草原叩關,朱元璋就會在圣旨上說,這些人為什么要來,他們的手段是哪些,需要如何警惕,對付他們要如何如何。 而北平是臣。 天下更是臣。 無論如何否認。 朝廷的官員就是天下百姓的代表。 因為地主階層控制了百姓。 他們不代表百姓的利益,但是百姓對事物的認知在他們手中。 不日。 代表朝綱的皇太孫一系,猛烈的發起了進攻,堅定的認為北平謀反,必要捉拿燕世子。 在應天府仿若油鍋的環境下。 那些正在模仿北平工業實干的官員,但應天府兩年來最終無大成果。 不能說沒有成果。 但是在北平的成果對比下,顯得微不足道,就像沒有成果了。 朱元璋悄無聲息的派去了廣東,讓這批人避開了中原漩渦。 顏鈍,練子寧,李學顏…… 朱元璋很擅長這種事,提早布局方面的手腕遠超過常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