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高熾拿下大寧的時候,應天府發生了春榜之事,錄取的士子皆為南方人。
北方士子鬧事,認為科考官偏袒,因為中試的全是南方人。
五月初五。
北平閃擊太原。
“父皇,兒臣認為這件事不好處理。”案幾上的朱棣,一臉的為難。
這件事最大的責任,就是劉三吾的政治覺悟不高。
朱棣敢肯定,劉三吾此人必然明白春科結果會導致的麻煩,但為什么他還敢這么做呢。
因為他覺得他沒有徇私,所以并不怕事大。
說穿了。
這件事就不能按照對錯來理解,真要是按照對錯來處理,那最后于大明不利。
“既然你看到了,為何還要顧慮那么多呢,治國必須從國家的角度去考量。”
朱元璋緩緩的說道,“責罰幾名官員,讓事情壓一壓,再開一次夏榜,夏榜朕親自出手,會全部錄取北方士子。”
朱元璋早就有了解決法子,正如他當年教育臣子們一般的性子,詳細的把道理跟朱棣講通透。
“即告訴天下人,讓天下人心知肚明,但也讓天下人理解朝廷的苦衷,南方的士子沒有損失,北方的士子也得到了他們想要的。”
朱棣沉吟了會,的確只有這個法子最為妥當,屬于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最后無奈道:“只是委屈了那幾個官員,而且今年超過計劃招了更多的士子,長期如此恐怕對國家不利。”
“唉。”
朱元璋嘆了口氣。
“兒臣說錯了話,請父皇明示!”朱棣起身彎腰拱手。
“那幾名官員辦事不周,身居高位而不謀全政,導致此事發生,傷害大明和諧之風,受到罪責何來委屈之說。”
“至于你擔憂的未來,豈不是杞人憂天。”
“今日事今日決,自然就沒有了后患,以后定南北榜單,兩地士子分開考。”
“你不想著今日弊今日決,卻以今日弊擔憂后日影響,難道今日弊今日不決嗎?”
這句大有道理的話,飽含了事物發展的邏輯。
今天的弊端不想辦法去處理,那么今日積累一事,明日積累一事,長年累月下來。
正如偉人的名言,不怕麻煩多,就怕麻煩聚到了一起,事情也就難辦了。
那么這個朝廷必然最后事事辦不成,猶如老者般行動遲緩,最后越來越乏力。
沒有問題誕生問題,小問題變為大問題,大問題變為致命問題,而朝廷卻無可奈何。
“兒臣受教,在如何治國方面,兒臣之能遠不如父皇。”
聽到這句話,朱元璋并沒有高興,反而不悅起來。
朱元璋的性格,其實和傳統的農民有許多共通之處。
兒子的本事不能超過老子,聽到這種話,朱元璋豈能高興呢。
幾名太監在殿里伺候。
他們眼觀鼻,鼻觀心,仿佛木頭人一樣,不發出絲毫的聲音,對于朱元璋和朱棣這幾個月來的相處情況已經習慣了。
而文華殿卻無法接受。
雖然消息很難打聽,但是燕王在宮內的生活,并不是外面所言的那般被拘束了起來。
聽說朱棣在宮內很自由。
當然了,這個自由是相對而言,總之不是人們想的那般。
最先受不住的是黃子澄。
“燕王父子在藩地廣興商貿,與民爭利,此其一也。”
“燕王父子在藩地大改朝廷制度,有違逆之心,此其二也。”
“任用親信,謀害賢良,打壓異己,圖謀不軌,此其三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