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一行人離開了文華殿,出了皇城。 “圣人的身體到底如何?” 方孝孺直言問道。 京城最大的問題,就是圣人的態度,方孝孺知道自己手段的阻力在哪里。 只要圣人不出手,他就不怕北平。 “開春后,我和太醫有過接觸,對方悄悄告訴我,可能就這一兩年了。” 聽到想要的答案,方孝孺松了口氣。 “接下來,絕對不能給燕世子消化北方諸省的機會,我們還是有優勢的。” “北方諸省,無論是省府還是地方,我們都要發動起來,不讓這些地方被燕世子消化。” “圣旨說的很清楚,燕世子只是主動軍事改革,而不是由他控制各地。” 皇城。 北平的奏疏。 “熾兒希望獲得南京的漆樹。” 朱棣無法擅自決定,于是請示朱元璋。 “這漆樹是咱種起來的,幾十年來剛剛可以使用了,就已經被人惦記上。” 朱元璋好笑道。 “父皇深謀遠慮,在這件事上的布局,令人敬佩不已,管中窺豹,可知父皇的英明神武。” 朱棣真心說道。 父皇有發展造船業的規劃,為此布局了幾十年,提起在南京種下大量的漆樹。 正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京城成活的大量漆數,保證了造船業的需求。 “給他吧。” “不過對于京城民間的輿論,老四怎么看呀?” 朱元璋好奇的問道。 這就是不殺人的結果。 不殺人。 別人自然要拼盡全力的反抗,帶來的就是無邊無際的爭議和對抗,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先看看吧。”朱棣一臉的平靜。 無論如何。 有句話說的是沒錯的。 當天下人都反對的時候,那么這件事就是錯的。 北平的改制能不能成功,朱棣并不會因為朱高熾的原因,就會放手支持。 “兒子在北平支持熾兒,因為當初的工業化的確為北平帶來了發展,為百姓和軍戶們帶去了利益。” “現在他有了更多的布局,只要能為百姓和軍戶們帶去利益,自然反對者會越越來越少。” 朱元璋搖了搖頭。 “你們父子常說效率,在這件事上可看不到效率。” “兒子今年來處理國政,最大的感觸就是治國如烹小鮮,各方面都要考慮。” “說的不錯。” 中氣十足的朱元璋很高興。 終于在老四身上看到了老大的風范,沒有浪費這么久的全力培養。 光能打仗可不行。 大明不缺能打仗的將領。 恢復安寧三十年的大明,天下人希望的已經是富庶,而不只是安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