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接受又能如何,你看看這北平。”官員在空中指了指。 他們神色暗淡。 差距太大了。 現實就是現實,肉眼看見的東西還能作假。 “光富裕有什么用,還要看民心。” “只論富裕,當年宋朝的國都有百萬人口,不也是被輕易的攻破了,所以教化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山東布政司右布政使楊鏞不以為然。 他的話引起了不少官員的認可。 北平要搞大工廠,小衙門,勢必削弱了他們的權利,特別聽說北平的一些改制。 從各工廠建立的組織,有的竟然比官府權利都大,這還得了,許多官員無法認同。 “諸公,參觀時間到了,下一步歇息,用過午飯后,下午的北平綜合大場的中秋盛典就開始了。” 北平布政司的官員說道。 神色各異的官員們,由組織者安排乘坐上下梯。 中午。 北平綜合大場外的廣場,已經成為了“汪洋”。 為了保障安全和秩序,三營新軍和從各地衛所中調動,合計一萬余人出動。 一隊隊的士兵巡邏,并且把守各街道,保障人流不發生擁擠。 每隔五百米就有士兵們組成的“門檻”。 通過每段的“門檻”來放行,以避免擁堵。 還有排成各條的士兵,用身體阻隔出寬廣的應急通道。 反倒是北平綜合大場的內部,里面的秩序反而要好一些,因為修建建筑的時候,就有充足的計劃。 人們根據門票上的進場門號,去各處的通道排隊進場,這些通道通往每段的地區,成功的分導人流。 每段的觀眾區,都會有寬松的通道隔開。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提前入場。 不少的工作人員也在場外大聲喊話,讓觀眾們提前入場,避免同一時間進場。 “二十萬人的活動,還是有些經驗不足。”管事們觀察后說道。 “應該在大場外修建柵欄,人們從柵欄排隊,這樣就能避免擁擠了。” “此次活動意義不同,所以抽掉了如此多的軍士幫忙組織秩序,以后辦活動可沒有這么多充足的人手,如何形成有效的秩序,在規劃上還需要調整。” 幾名管事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 “廣場外就應該施行分區,每大區用柵欄隔開,從源頭上來杜絕,可以減少許多工作。” “走,去場內看看。” 幾名管事掏出工作牌,證明了他們的身份,可以從為工作人員單獨準備的通道進入。 這套通道靠近后臺。 后臺一間間的大廳,更是忙成了一片。 二十萬人的觀眾,各地的文武官員,演出人員們誰能不感到振奮,誰又不擔心自己出錯呢。 有各個劇院的節目,也有來自學校的節目。 主持的工作人員也很緊張,趁著開場前的時間,抓緊和同事進行演練。 誰也沒工夫搭理管事,好多人并不認得他。 管事負責的是大場的內外秩序,快步經過各大廳,來到通道的盡頭,進入了大場內部。 四面八方的觀眾席上,已經有了幾萬人的樣子。 在觀眾席的甬道下,鋪設了數萬口大缸,當做傳聲的設備,周邊寬厚的高墻,則形成回音壁。 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圍墻的弧度十分規則,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反射是十分規則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