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全體商業大會召開。
有資格獲得邀請的商行,從第一屆的百余家,到第二屆的兩百余家,乃至第三屆的五百余家。
同樣的會議場地。
莊嚴的落地大紅簾下,商人們各個正襟危坐。
張德輝、張賢才、周有容、陳玉、周文、郭松、杜松、丁英永、祁勝安……
商人們穿著各色的盛裝,每個人有模有樣的拿著筆記本。
朱高熾在臺上講話。
和以往一樣。
高臺上簡單的豎講臺,朱高熾的演講稿鋪開在豎講臺上。
“根據工民聯合部的統計,十一行省一地區,在工民聯合部統計過的用人單位高達七千余家。”
“這是可喜可賀的成就,但是我們不能滿足現階段的成果,在明年的一年,由工業計劃部牽頭,聯合糧票發行銀行,以及其余四家糧票銀行,中華重工,全力支持民間商團的大發展。”
朱高熾并不是說瞎話。
歷史上清末的張家口,有七千余家從事口外貿易的商行,年進口貿易額三億元。
大明萬歷時期。
閩地光冶鐵行業就有幾十萬鐵匠,更不用說江淮地區的紡織行業,瓷器行業等。
當然。
那七千余家從事口外貿易的商行,無論規模還是資金都無法與當下工民聯合部登記的商行相比較。
但從數字上看,一個地區就有高達大小七千余家的商號,雖然有政策和行業環境的原因,數量還是驚人的。
“在明年的一年,工業計劃發展部的重心,是扶持民間商行擴大規模化,提高新技術,增加工業生產效率。”
下面的商人們,每個人都聽得仔細。
有些聰明的商人,敏感的抓住了其中蘊含的意義。
新技術增加工業生產效率。
換句話說。
明年會大力扶持使用新技術,并且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的高新技術商行。
那些發明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的商行,將會輕易的獲得糧票銀行的貸款。
有了貸款,就能擴大生產鏈。
果然。
朱高熾繼續說道:“依托于大鐵道修建工程,大基建工程,以及海運,軍工,紡織業,農具行業,瓷器行業,乃至醫藥行業,民生行業等等的大發展。”
“對各類商品,特別是能源基礎行業,有了極大的缺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新技術的突破,成倍提升工廠生產效率,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商人們一邊記錄,一邊忍不住露出笑容。
真是幸福的時代。
商人們的商品不缺市場。
在中華重工以及中華重工體系,上下游產業鏈,各級組織和金融機構。
結合內外大小商行,打造的良性內部資源分配模式的貿易圈。
商人們的工廠生產的煤礦,鐵礦,各類礦石,乃至木材行業,布料行業,印染行業等等。
現在最大的痛苦,不是賣不出去,而是產量跟不上需求。
例如大明全國啟動的鐵道項目。
五十余萬的鐵道工人,其余的材料不算,光每日消耗的鐵料就是天文數字。
這些都是幸福的煩惱。
所以商人們很高興。
“小王爺真是急人所需的及時雨啊。”在中場休息的片刻,商人們三三兩兩進行短暫的溝通。
大會不光是清楚明年方向的時候,同樣也是大商人們通過交談,達成合作或者新商機的好機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