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門口是石磚的街道,遠處,地面鋪設的鐵軌,一輛蒸汽機公車到站,從公車上走下來一個少年。
人們的視線立刻吸引了過去,只見那名少年穿著特異的黑色長衫,胸口還懸掛燕子圓標圖案。
與眾不同的打扮,正是北平大學的第一屆大學生。
人們眼里露出尊敬,羨慕。
少年很沉穩(wěn),沒有少年本該有的張揚,沒有在意人們的視線,平靜的邁上臺階,走進圖書館的玻璃大門。
圖書館大樓,材料使用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地板是打磨光滑的水泥地面,最大程度的減低火災的風險,這里禁止明火,除了燈罩里的煤油燈。
圖書館藏書四萬一千零七十九部,四十四萬九千一百一十七卷。
其中西漢以前的書籍,一千零三十三部,一萬三千零二十九卷。
東漢時期的書籍,一千一百部,兩千九百卷。
三國時期的書籍,一千一百二十二部,四千五百六十二卷。
……
隋唐時期的書籍,一萬零三十六部,十七萬三千三百二十四卷。
宋朝時期的書籍,一萬一千五百一十九部,十二萬四千九百一十九卷。
當初負責創(chuàng)辦圖書館的趙勝,朱高熾的文書,濟陽千戶之子,曾經(jīng)自信的說過,自古以來的書籍都已吸收。
不過很快引起北平學者的質(zhì)疑。
有人舉出唐朝皇帝的藏書大約有五千到六千種,合計八點九萬卷書,這只是皇室藏書,沒有包括世家貴族的藏書。
因此認為趙勝所言不實,北平大圖書館并沒有收納完天下書籍。
后世西方的學者,曾經(jīng)宣揚過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藏書有四十九萬卷之多。
竟然比北平大圖書館的書卷還要多。
但是中國才有活字印刷書,而同時期的西方并沒有,用什么去印呢?
而且西方的造紙術(shù)也很落后,中國有先民蔡倫改進了造紙術(shù),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推廣。
而西方要等唐朝時,大食與高仙芝爆發(fā)怛羅斯戰(zhàn)役,戰(zhàn)敗的唐朝士兵俘虜中,有懂得造紙的工匠。
首先在撒馬爾罕建立了中東第一個造紙作坊,794年,巴格達出現(xiàn)中東第二個造紙作坊,中國的造紙術(shù)由此傳到阿拉伯地區(qū)。
十二世紀初傳入西班牙,十三世紀傳入意大利,十四世紀傳入法國、德國。
亞歷山大用什么去印刷,又去哪里造紙,來藏書四十九萬卷呢。
西方造假之風可見有多嚴重。
少年習慣了大圖書館,交上了他北平大學的名帖,可以閱讀北平大圖書館所有科目的書,不受任何限制。
大圖書館沒有蒸汽機上下機,需要人們從樓梯上樓。
少年來到了三層,根據(jù)圖錄,找到了一些關(guān)于算數(shù)方面的書籍,根據(jù)教諭留下的作業(yè),他們要獨立算出,武昌長江鐵道大橋的長度面積,土方使用量,橋墩承重力等等。
作為天之驕子,靠著自己天賦進入大學的驕子們,內(nèi)心非常的高傲,都想要試試自己的能力。
一個人嘗試完成整個鐵道工程部下,工程探測計劃部與規(guī)劃計劃部的工作量。
圖書館有長桌長椅。
三樓已經(jīng)有限制,不是任何人可以上三樓,所以此處的家具比較精美。
明亮的玻璃窗下,視線非常的好。
從中午一直看到傍晚。
一二樓是不提供煤油臺燈的,但是三樓可以,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上前詢問,是否需要提供煤油燈。
圖使館可以提供煤油燈,但是使用的人需要支付煤油燈的費用。
少年笑著拒絕,還了書本后,離開了圖書館。
“看氣度并不是窮人家的孩子呀。”工作人員意外的想到,不過很快丟之腦后。
檢查完了圖書館,把煤油燈收攏,每盞煤油燈都有標記,倉庫需要統(tǒng)計入庫。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