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聽說北邊的藩王們,雖然放歸了藩王府,可是權力卻沒有恢復,甚至連王府的衛隊都解散了。” 楚王長史府的官員說道。 朱楨回過頭,沒有看剛才說話的官員。 這位從秦王府南逃,被他收留的長史,看在已故二哥的情面上,朱楨并沒有虧待對方。 顧應時并不怕楚王翻臉。 秦王長史府,隨著老秦王去世后,開始了內斗,可隨著北平新軍的入侵,他們什么都沒有了。 誰也不想失去權力,顧應時甚至有新秦王的密信,不過他沒有拿出來,現在還不到時候。 眼前最大的希望就是楚王。 作為圣人的第六個兒子,楚王不但就藩的早,并且多次帶領大軍出征。 無論是領兵的才能,還是手里的軍力,是目前其余藩王最大的一支。 中華重工的觸角深入到了武昌。 和當年陜西的局勢豈不是一模一樣。 等中華重工在武昌站穩了腳跟的時候,就是楚王落得和秦王、晉王、寧王、齊王、遼王、周王六王一樣的結局。 “你的心思太多了。” 朱楨冷冷的說道。 楚王雖然才三十余歲,但是在洪武十四年就開始帶兵,平定蠻夷,征伐云南,活捉阿魯禿,征討西蠻,剿滅洞夷…… 征伐二十年,戰功赫赫。 如果以平叛和征伐的時間以及帶領大軍的次數等等來看,楚王的功績不比朱棣差。 甚至在有些方面,比燕王朱棣都要強悍一些。 大明西部,西南,南部,中部地區的穩定,基本上少不了楚王的身影。 要知道元朝雖然消亡了,但是如今才是十四世紀,未進入十五世紀。 亞洲除了東亞,仍然屬于蒙古的時代。 國內同樣還有蒙古留下來的勢力,并不是愿意乖乖的歸順大明,一樣的有野心。 漢人當了百年的下等人。 對漢人威望造成的打擊是巨大的,許多勢力有信心,覺得他們自己也行。 顧應時被楚王呵斥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內心竊喜。 越是接觸楚王,顧應時越是覺得來對了。 如此的權勢,楚王甘心失去嗎。 必然是不甘心的。 燕王遠在數千里之外,監國的只是燕王的兒子,只要圣人有個意外,如何不能成事呢。 以強而亡的例子又不是沒有,顧應時有許多的謀劃可以針對,如今思考著圣人。 該怎么才能發生意外呢。 需要人配合。 顧應時想到了一個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