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的士兵,你們看了感覺如何?”
黎季犛關心的問道。
他的大兒子在外地帶領軍隊,身邊陪著的是他的小兒子黎漢蒼,小兒子的生母,是公主出身,有安南王族血脈。
“精兵。”
左圣翊軍的將領胡射說道。
“精挑細選出來的罷了。”黎漢蒼自信的說道,他認為是大明為了揚國威。
胡射聽到小王子的說法,并沒有提出懷疑。
黎季犛皺眉沉思。
作為安南的實際控制者,還不是王族出身,比起他的老丈人,他更不占優勢。
而安南各方面的反對勢力,能被他一一擺平,可見其才能。
大明和安南之間的聯系并不算少。
可能是漢人的天性。
只要是能種地的地方,對漢人的吸引力非常的強大,所以安南的前世今生,充滿了向外擴張的動力。
唯獨到了明朝,因為明朝建立的宗藩體系,大量周邊的勢力向大明稱臣,引起了安南的不快。
安南華族的眼中,這些地區根本不算國家,只不過是蠻夷而已,部落的存在。
南邊的占城,老撾,柬埔寨,暹羅等都應該是安南的勢力范圍,并且一直在努力中。
歷史上也先后吞并這些地區,例如占城,此地未來徹底被安南吞并,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
因此對于大明的變化,黎季犛聽過一些消息,引起了他的很大注意力。
“他們的火銃情況,比我們的火器怎么樣?”
“沒有使用過,無法得知。”
胡射搖了搖頭,不過又說道:“不過看起來很美觀,他們每個人的火銃,從肉眼看不出區別。”
黎季犛臉色更難看了。
安南不是未開化之地,本就是從北方遷移來的漢人,讀書人讀的是四書五經,和內地的讀書人一樣,同樣的科舉制度。
本地華族說話的口音,與大明地方的方言無二。
所以安南的生產力很高。
在火器上有自己的發展,手銃與火銃都有,而且編制出神機槍炮法,并不比大明本土的差。
大明與安南在火器上互有借鑒,各有優勢,取長補短。
不像東南亞別的國家,主要從大明學習到火器,并沒有太多值得交流的技術。
這也是安南在東南亞稱王稱霸的底氣。
所以三言兩句之間,聽到說大明士兵使用的火器,肉眼看不出差別,黎季犛深知其中的威力。
“讓黃晦卿去應對大明的使團。”
黎季犛做出了決定。
黃晦卿也是華族,安南的大臣,心向中華的人,由他出面,可以安撫住使團。
黎季犛又向小兒子悄悄交代了幾句。
大家同出一脈,有哪些軟肋可以拿捏,黎季犛心里門清,大明的讀書人就不貪了?
朱高煦派來的使團,受到了濃重的歡迎。
最重要的是這里的人和國內一致,楊渤和安南的官員們飲酒作詩,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詩歌。
安南讀書人的詩歌水平不低,甚至在當下,明初的時期,總體上反而強過大明本土的讀書人。
宋朝亡國時,少部分遺民去了高麗,一部分遺民去了倭國,大部分涌入了安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