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后世部分傻子也是如此。 內部罵,沒人說他們,可面對內外斗爭矛盾的時候,他們竟然為外部的勝利叫好。 這種人傷害的不是別人,而是民族的利益。 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與民族的利益問題是兩碼事。 有蛋糕的前提,只要解決了問題,那么大家同樣都有了,可要是蛋糕沒有,就算解決了問題,同樣不會有改善。 這就是民族的利益。 在與外斗爭來爭取民族的利益面前,所有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就算是有些人內心的想法,這個利益目前被小部分群體掌控,也同樣是一致的,任何人不得拖后腿。 大明的讀書人,他們的確懂抗奮,可部分群體抗奮的手腕錯了。 然后才有了被征服的結果。 從遼東屠戮到云南,沒有一片凈土,最終亡天下,中華文明之殤,整個民族之黑暗時刻。 從明初到明末,都能見到這種讀書人的影子。 他們為了對抗皇權,不惜出賣民族利益。 如果放在原本的歷史上,大概就是一樁無頭公案,因為信息傳播的時效性。 比如后來云南官員與沐府的矛盾,為了自己斗爭的勝利,絲毫不顧及當時惡劣的外部形勢。 官員直接誣陷沐府造反,幸虧當時的掌權者是張居正,可是因為路上耗費的時間,最后仍然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搞清楚真偽。 保留住了沐府,而不是達到官員的目的,讓大明自相殘殺,讓那幾名云南官員滿足于權力斗爭勝利的欲望。 可畢竟耗費了三年的時光,結果是木邦宣慰司等地區已經丟的干干凈凈,造反的造反,作亂的作亂。 同樣的歷史。 在朱棣派楊渤調查安南是否說謊話的時候,他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幫助安南作證,瞞騙了朱棣。 朱高熾徹底的憤怒。 反對皇權可以,內部的斗爭,反而是文明的進步。 但是擴大外部矛盾,甚至以內部失敗的情景下打擊對手,以此來抗爭,在朱高熾眼里是十惡不赦的,民族最大的叛徒。 “楊渤此人,大概以為安南是外國,我查不清楚,頂多是罷了他的官。” 朱高熾激動的站了起來。 大臣們從來沒有見過皇太孫殿下的失態,人人都知道了事態的嚴重性。 “安南是我同宗之國,理當收復。” “今有黎季犛背叛在前,屠戮安南,后有我大明出兵懲戒,吊民伐罪,解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興二十萬大軍,水陸并進,一舉收復安南。” 朱高熾當即發動了戰爭。 “命錦衣衛捉回楊渤此人,以及使團其余官員,定然讓真相大白,以告天下。” …… 廣西。 楊渤知道事情必定有反復,第一時間找到了親朋好友,以及當地的故交。 把家產分了出去,寄放在各家。 靠著豐厚的家財,他們楊家下一代就能東山再起,他也不會擔心自己的家產被朋友吞沒。 沒有人會這么做,這是他們讀書人的大義。 “你到底怎么想的?” “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 “君視我為草芥,我視君為仇寇。” 楊渤臉上絲毫沒有恐懼之色,笑嘻嘻的與好友院中飲酒。 “你的計劃是好的,可惜誰能想到,會有安南的官員入京告狀,你知道那人的來歷嗎?” “哦,你打聽清楚了?” 楊渤好奇的問道。 “此人叫做裴伯耆,是陳渴真的裨將,也是漢人。” “陳渴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