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贊普王、護教王、董卜韓胡宣慰司、聞教王、聞化王、大乘法王、大寶法王、領奔司行都司,牛兒宗行都司,皆已領旨,會在五月前按期抵達京城。” 李暹和陳誠,一個出使金帳汗國,一個出使帖木兒汗國,兩人至今還未歸來。 楊忠出使完高麗回國,如今又去了一趟烏斯藏都司,以及朵甘都司,要求各地土司接受大明的新要求。 每年都要來一趟京城,入朝接受管理。 北邊,朱棣改土歸流了哈密,收復了亦力把里,滅亡了東察合臺汗國和韃靼,重創(chuàng)了瓦剌。 南邊,收復了安南。 歷史上,烏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的大小僧俗首領,紛紛到首都南京請封。 明朝一律授給他們以新的官職和封號。 如指揮同知、僉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帥、招討、萬戶等職,以及國師等封號,屬于大明的自治區(qū)。 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官職都準予世襲,但是重要官職的襲職要經(jīng)過大明皇帝的批準,并換發(fā)敕書和印信。 兩地僧俗首領來京朝貢,大致是一歲一貢,或兩歲一貢。 并根據(jù)朱元璋的旨意,采取的輸馬作賦,如三千戶則三戶共岀馬一匹,四千戶則四戶共岀馬一匹,定為土賦。 派駐數(shù)千精銳明軍進駐青藏高原東側(cè)重鎮(zhèn)河州,升河州衛(wèi)指揮使韋正為烏思藏都指揮使,節(jié)制當?shù)氐拿鬈姾蜌w附大明的土司。 建立了驛站系統(tǒng)。 萬歷年間,蒙古反叛首領永邵卜集合了一萬五千多人,由徨源方向進犯西寧衛(wèi)明軍。 甘肅巡撫田樂下令調(diào)集了烏斯藏各部落的兵馬前來出戰(zhàn)。 分別是刺卜爾、西納、大咎順、申中等部落各出三百精騎,另外調(diào)七千余名其他十九族士兵直接聽從明軍調(diào)遣,全部加起來共近萬人。 明孝宗時期,烏斯藏的闡化王去世,他是烏斯藏五王,屬于當?shù)氐匚蛔罡咄凉僦弧? 其子阿吉旺秋第悉派番僧兩人前往京城請求世襲。 但是由于路途太過遙遠,等這兩名番僧帶著明朝的敕書趕回烏斯藏時,新王阿吉旺秋第悉也死了。 這下不好辦了,因為敕書上的名字是剛過世的阿吉旺秋第悉,現(xiàn)在新王也去世了,那么這封敕書應該也作廢了。 接下來的繼任者阿吉旺秋第悉的兒子,阿往扎失扎巴堅參照例請襲。 可沒想到,這兩個蕃僧為了省事,便將這份不對應的敕書給了阿往扎失扎巴堅參。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這事兒后來還是讓四川官員知道了,然后就上書彈劾了蕃僧,并且將其繩捆索綁押送入京,依照明朝大律,蕃僧被判了斬立決,而繼任者阿往扎失扎巴堅參也被暫時羈押。 后來,孝宗免了蕃僧死罪,將他們發(fā)配陜西平?jīng)鲂l(wèi)充軍,并下旨讓阿往扎失扎巴堅參無罪照常襲職。 簡而言之。 從朱元璋收復烏斯藏和朵甘地區(qū),因為朱元璋治理為主的政策,反而是兩百多年來,大明最穩(wěn)定的邊疆地區(qū)。 鐵道雖然只修到了湖廣,四川的鐵道剛剛開始,可抵達京城的效率已經(jīng)大大提升。 于是朱高熾改為了一年一入京。 楊忠說完后,另外一名禮部官員說道。 “大古刺宣慰司、底兀宣慰司、大吉宣慰司、底馬撒宣慰司、底兀刺宣慰司、孟養(yǎng)宣慰司、麗川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車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大古刺宣慰司、車里宣慰司等。” “已經(jīng)宣達了上朝剿滅黎氏賊父子的昭書,但是對于太子殿下在安南的郡縣制,總體上感覺到了不安。” “根據(jù)內(nèi)閣制定的方案,安撫了對方,向各宣慰司承諾,兩制的制度,并不會改變,仍然由他們土司世襲。” “并且達成了協(xié)議,開展雙方友好貿(mào)易的協(xié)定,每個宣慰司都已經(jīng)簽署完畢。” 雙方友好貿(mào)易協(xié)定,規(guī)定雙方有同等貿(mào)易的權利。 土司的商人可以到大明做生意,大明的商人也可以到各宣慰司做生意。 其實并不是陌生的事情。 明朝的時候,大量的人口外流,泰國有漢人大將軍,許多地方都有漢人當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