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成賢街。
經過了翻修,直道擴張了兩倍,中間鋪設了兩條鐵軌,并在廣場上修建了噴泉。
高大的鐘頭,琉璃的瓦檐,磅礴大氣。
節后。
國子們從大明各地回到了學校,穿著士子服,三五成群的行走在街道上。
兩邊的商鋪又迎來了旺季。
從巷子里走出來一隊巡檢丁差,全副武裝,身上身后的軍中烙印,可以判斷出他們是軍中退役下來的。
讀過書,通過考核,綜合素質高,工錢穩定,權利不大,在大明最高的學府區,哪怕是巡檢丁差也滿臉的溫和。
成賢街的大街坊牌坊,改成了水泥修建的柱子,刷了鮮艷的油漆,大紅柱子。
“叮鈴鈴。”
公車經過了街頭牌坊,駛入了成賢大街。
經過直道和商鋪,廣場,抵達了集賢門,里面有成蔭的樹林,一片片的建筑群。
小湖與拱橋,國子監內部的公共馬車。
國學胡同。
學子們吃著各色的小吃,暢快的閑談,交流著自己帶來的信息,攤上的小販露出尊敬的眼神。
“變化真大啊。”
辦公樓。
祭酒公房,趙勝被祭酒招來,通過玻璃的窗戶,眺望極美的學府,忍不住感嘆道。
“國子監的監生,有四千多名學子,壓力也很大。”
董德章笑道。
大明的國子監,監生最高的時候,達到上萬人的規模,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學府。
京城國子監本來是唯一的,可是北平國子監的競爭下,大量的讀書人選擇了北平。
因為北平國子監的改革,要比京城國子監提前了好些年,更加的完善和先進。
同樣是為了政治前途,不少的讀書人選擇了北平,而不是京城,導致京城國子監的監生下滑到了四千余。
“京城始終是京城,近水樓臺先得月,我相信不要了多少年,京城的國子監會恢復原來的規模的。”
趙勝笑道。
董德章忍不住想,那時候又關自己什么事呢,后來者的功勞,正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他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內,提升京城國子監的水平,這才是他的利益最大化。
“經過長期的深思熟慮,我仍然希望你擔任司業,不再負責教學,全力負責京城國子監的發展。”
董德章期盼的說道。
博士有自己的項目小組,擔任教師的是教諭,教諭下有直講幫忙授課。
博士偶爾授課,但并不是常態。
國子監的管理層,則是司業、監丞,以及負責國子監的祭酒。
趙勝并不是博士,他在京城國子監擔任教諭,因為他有太多的職位,并沒有全部精力留在國子監內。
董德章希望能留住趙勝。
放下教諭的職位,成為國子監的司業,負責起國子監整個改革的任務,精力偏重于國子監,而不是調研司。
術有專攻。
趙勝的資歷,讓董德章深信,只有此人才具備幾年內,把京城國子監改革超過北平國子監。
北平國子監有完善的一套教育體系,從孩童到大學,這是北平行省的優勢。
那么京城國子監的優勢,則是從全國挑選天賦卓越的人才。
北平是百里挑一,那京城就千里挑一,靠質量取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