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真的不是那么簡單的。 歐洲的農業曾經落后中國兩千年甚至落后更多。 在十八世紀以前的歐洲,農民們將種子直接均勻地灑到耕耘過的土地上,等莊稼長出來后,就顯得雜亂無章,莊稼長得密度不勻,而且不同植株之間互相干擾。 這樣一來,通風就不好,采光也不均勻,同一塊地的莊稼成熟的時間也會差個幾天,收獲時只好把一些未長熟的莊稼也一起收割上來。 更要命的是,采用這種耕種方法,幾乎無法澆水和除草。 猶如把一杯水倒在平坦的水泥地上,一定是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沒有人能做到讓水泥地的每個角落都均勻地鋪上一層水。 但如果在水泥地刻上一條條溝,就不一樣了,水會沿著溝均勻地流到每-一個角落,這就是壟耕種植法的原理。 可是這就需要農具的幫助。 先進的農業工具,又需要高度的文明才能發明和創造。 隨便提出一樣,例如古代中國的一匹馬,所拉的重量,是歐洲同期的馬,拉的重量的三倍,這不是因為中國的馬有力氣,而是因為中國的馬具好。 中國先進的馬具,是套在馬肩上,而歐洲人的馬具,則固定在馬的脖子上,這點細小的差別導致了牲口使用效率的巨大差別。 在農耕時代,牲畜是唯一能將人力解放出來的生產工具,它的利用效率直接決定了生產力。 等等先進的技術,造就了中國古代的人口超過世界的原因。 “你們男人的事,我們婦道人家不懂,不過夫君開心就好?!笨粗吲d的朱高熾,郭彩蓮溫柔的說道。 “是啊?!? 朱高熾摸了摸郭彩蓮的雙手。 “總是要有人擔負起國家大義的,為民族的發展而奮斗。” 朱高熾笑著說道。 大明的強盛輝煌,百姓們安居樂業,乃至必須避免讓中華文明再一次陷入黑暗時期,進入大倒退,就是他的責任。 既然不愁吃喝。 總要干點有意義的事情。 正如一本書上所言,死的時候,自己不要后悔,覺得自己這輩子沒有白過。 陜西與河南。 自古的中原地區,漢人的發展根基之地,人口最昌盛的地帶,到了明朝建立時期,兩地各自只剩下不到兩百萬人口。 這就是所謂的后世部分人要奉遼金為正統的代價。 無知必然是可怕的。 隨著明朝建立三十五年,人口開始了大恢復,而人口的生存又需要大生產。 鄉村的土地上。 大量的技術人員開始教授地方。 “在壟上,壟與壟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間距。壟的土地要比壟之間的溝略高,高度差根據作物的不同而不同?!奔夹g人員仔細的制定標準。 北方不光是人口衰敗,各項文明也衰敗,包括種田的技術。 雖然從南方遷移回了大量的人口,可是每個地區,乃至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做法。 技術人員帶來了統一的標準,并且告訴農夫們,為何需要這樣做的道理。 雖然并不能提升技術,但是可以提高下限,讓不少的做錯的農夫,掌握最有效的種植方式,避免無謂的浪費。 “首先,這么做可以保證每株莊稼獨立成長,互不干擾,而且諸位在給莊稼除草和間苗在溝里走,不會踩傷莊稼;其次,便于莊稼之間通風,不會腐爛?!? “更重要的是,這樣便于灌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