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哪怕是要當帶路黨,普通人也沒有資格。
例如后金時期的漢奸洪承疇,他的投降,對于大明和后金的局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為此人是政治大佬,熟悉大明上下和朝堂,發揮的作用,遠遠大過了邊地投降的將領和官員們,為后金制定了種種針對大明朝堂短板的方針。
燈下黑。
沙迷查干告訴朱棣,要防備東察合臺都司境內,西南一角,哈實哈兒的忽歹達。
此人不顯山不露水,看起來只是普通的首領,其實控制了許多的人口,乃至沙迷查干的父親黑的兒火者,名義上原東察合臺汗國的大汗,實際上還是此人扶持起來的。
朱高熾也想起來了此人。
歷史上此人在永樂十四年受封于大明,明朝對此人的記載并不多,可見要么因為太過遙遠,要么因為此人一向低調,的確沒有重視此人。
此人一邊受封于大明,一邊和帖木兒眉來眼去,并且晚年親自去過帖木兒汗國,最終老死在麥地那。
不光是黑的兒火者受此人扶持成為大汗,包括現在的沙迷查干,如果他不是選擇了大明,還有大明如果不是成立了東察合臺都司。
未來的忽歹達,還會扶持沙迷查干繼承其父親的汗位。
不過呢,沙迷查干和大明的關系深厚,不但幫助大明攻打鬼力赤,還想借著大明的國力,西征帖木兒,在這方面與忽歹達沒有保持一致。
“亦力把里雖然被拆分為亦力把里行省和東察合臺都司,其實兩地的情況很不一樣,需要區別對待,特別是東察合臺都司。”
朱高熾根據腦海里不多的記憶,結合沙迷查干帶來的情報說道。
“帖木兒汗國已經不是蒙古人,而是突厥人控制,包括察合臺汗國分裂東西,西察合臺已經消失,成為了帖木兒汗國的核心領域。”
“而東察合臺的中部和東部地區,主要屬于傳統的蒙古人統治,而像西部地區,主要勢力是突厥人,例如忽歹達,他就是突厥人。”
“沙迷查干說的不錯,拉攏當地的蒙古人,對抗當地的突厥人,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否則當地絕對不會心向大明。”
眾臣恍然大悟。
原來那里的已經不是蒙古人了。
沙迷查干和忽歹達先后病逝。
他們的后人繼續爭斗,最后是忽歹達的后人靠著實力勝出,掌握了東察合臺汗國的大權,突厥人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東察合臺都司的主要勢力龜縮在阿里瑪圖城,以阿里瑪圖為核心,周邊建立衛所,離哈實哈兒有上千里的距離,中間還隔著天山。”
兵部的齊泰指著輿圖。
金忠前往了西域行省,兵部的主要事務由齊泰打理。
齊泰的才能還是不錯的,雖然靖難之役屬于輸的一方,但是他的建議往往都沒有被采納,反而證明他的建議才是正確的。
此人如果是庸人,也不會被朱元璋看重。
這些年的表現也不錯,所以仍然被重用,兵部司務楊榮,也被提拔為侍郎,與齊泰兩人合作管理兵部,保證兵部的穩定。
“與帖木兒汗國的戰爭,既要快,也要穩,五十萬軍民每日消耗巨大,可帶來的威力也大,應該趁此機會,讓整個東察合臺都司境內的勢力歸服王化。”
齊泰認真的說道。
東察合臺都司,將會是明軍西征的大后方,無所的糧草都會堆積在東察合臺都司,所以必須要保障東察合臺都司的穩定。
“會不會節外生枝?”
楊榮有些擔憂。
無論哈實哈兒的忽歹達是什么想法,實力差之下,又隔著上千里,還有天山這樣的天險,無論是他敢攻打大明,還是大明去攻打他,都非常的艱難。
一個主張打,一個主張撫。
朱高熾盯著輿圖。
肯定是打下來最好。
地圖開疆嘛。
哪個國家不是如此,只要能一直穩的住,地圖開疆也就成為實際的疆域了,而如果穩不住,別說地圖開疆,現在的國土都會變成別人的。
例如巴。
XXXXXX
不反抗?
今日侵吞你一步,他日侵吞你一步,讓別人最順利的吃掉而已。
也別想著人家吸收你,把你當做他們自己的國民。
西方人可不是東方文明。
人家施行的是換種。
以接納了巴的百姓嗎,把侵占巴土地上生活的百姓,當做自己的國民了嗎?
美洲,非洲,澳大利亞,新西蘭都是如此。
只有儒家才講究仁義道德,講究教化的治理理念,認為讀了書懂了理就是一體了。
所以大明的地圖開疆,朱高熾也沒有認為是自欺欺人的手腕。
東察合臺都司,實際上的控制范圍,的確只有阿拉瑪圖一帶,也就是北部地區,南部地區因為天山山脈和距離等原因,并不屬于大明直接控制。
“把朝廷分析出章程發給父皇,讓父皇決定吧。”
無論是打還是撫,需要的是前線將士,朱棣在前線的作用是什么?當然是根據前線的局勢,最快的做出決定,朱高熾非常清楚。
打仗的決定,應該交給朱棣,他才是最適合拿主意的人。
無論朱棣下任何決定,朝廷都會全力以赴。
此時。
帖木兒汗國的都城一帶,乃至東北部塔什干,東南部的巴爾赫等地方的軍力,主要勢力人物等等,已經被朱棣打探的明明白白。
整個地區的兵力,最多不過五萬人。
大明不需要出動全部兵馬。
而帖木兒已經告知了都城,他和大軍東歸,可大軍的行程不是那么快的,至少也要半年的時間,這半年就是明軍最好的機會。
無數的糧草和物資,運送到了阿里瑪圖。
幾十萬的軍民,擠滿了這個小城,城外滿山的軍帳。
“忽歹達只派了他的兒子來見朕,看來朕的威望,并不能讓他服氣啊。”朱棣感慨道。
剛剛抵達阿里瑪圖,朱棣就下旨,要求忽歹達等首領親自來拜見自己,忽歹達不來,許多的首領也跟著沒有來,對于此人的影響力,朱棣有了更清楚的認知。
“臣愿意獨領一軍,剿滅此人。”
朱能說道。
“你去吧。”
朱棣毫不拖泥帶水,打仗要么不動,動就要快速。
朱高熾派來的人還未到,朱棣已經做了決定,他親征的意義就是如此。
朱能是左路大軍的總兵官。
朱棣不怕朱能會失敗,也相信朱能不會失敗,才把重任交給了他。
朱能也不敢大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