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宗藩天下-《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第(3/3)頁
如今大明的軍隊來了,就在眾人的身邊,而忽歹達又被明軍滅了,那老大自然就是大明了。
朱能在交趾呆過兩年。
雖然交趾和哈實哈兒情況不一樣,倒也有許多借鑒之處。
所以朱能不光會打仗,還會安撫和拉攏地方。
消滅了忽歹達就是最大的立威。
而大明又在此地有法統。
名器都有。
所以朱能召集了首領們,來的會被熱情接待,不來的就是敵人。
多數的首領只能硬著頭皮前來。
“忽歹達對皇帝陛下不敬,威逼爾等不去覲見皇帝陛下,犯了大逆不道治罪,因此興兵伐之,爾等當引以為戒,內心保持恭敬。”
朱能不講客氣。
這樣的地方,拳頭大才是硬道理。
眾人的確很服氣。
既然服氣,各人就乖乖的前往阿里瑪圖。
對于那些沒有來的首領,朱能不講儒家的那一套,直接興兵討伐,得到的物資和人口,分了一部分給當地的部落,立馬獲得了支持。
許多的部落主動加入,隨著朱能蕩平一切。
朱能也很大方。
所有的人口他一個不要,全部分給了跟隨他打仗的部落,繳獲的物資也是五五開,朱能只需要軍隊的補給,不貪圖其他的利益。
這般大方的將軍,誰又不愛他呢。
人們親切的稱呼朱能為天將軍。
短短的兩三個月,朱能領著數千兵作戰千里,手里的人馬卻越打越多,剿滅了所有不服的部落,越來越多的首領前去拜見朱棣。
——
先鋒大將王真已經抵達俺的干,在俺的干為大本營的到來打下根基。
各部的物資和軍隊,也在源源不斷開赴俺的干。
阿拉木圖將會成為內地物資運輸到前線的中轉站,而俺的干則會成為西征大軍的糧草大本營。
金忠月余未見朱棣,親自押送物資前來稟告諸事。
一路上熱鬧非凡。
亦力把里許久沒有這么繁華過了,仔細算來,還要在千年前的唐朝時期,亦力把里各地和大唐貿易,經濟興盛,人口富足,才有如此的景象。
那時候的亦力把里國家雖然也多,但各自并不興討伐,不像如今你方唱罷我登場。
“穩定才是一切啊。”
金忠感嘆道。
只有具備了穩定,才能發展生產,有了生產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從而促進商業的興盛,最終帶來社會的富裕和文明。
還有朱高熾的親筆信。
信中告訴朱棣由他決定打不打,朱棣忍不住笑了笑,他早就打了,還需要兒子來教他不成,朱能的捷報也已經接連傳來。
要是等兒子的主意再來做出決定,黃花菜都涼了。
不過說起朱能,朱棣忍不住笑罵道:“這家伙做事,越來越特立獨行。”
如此的作戰方式,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朱能是蒙古人呢,不過就算如此,總算還是比較文明,沒有興屠戮。
“也算是以戰養戰,不過呢,朱能總兵也沒有把事情做絕。”
金忠跟著笑道。
朱能的戰事,為大軍開了個好頭。
后方的物資穩定,也讓大軍放心,一切看起來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既然朱能總兵收攏了那么多人,浪費了也很可惜,但是跟隨我們作戰的話,我們還要承擔物資,又得不償失,臣有個提議。”
“你說說看。”
朱棣好奇的問道。
“帖木兒汗國太大了,就算打敗了對方,也很難直接治理,不如利用這些人。”
金忠根據朱能打下的局面,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
“我們的作戰計劃,是首先拿下撒馬爾罕,也就是帖木兒的老家,也是帖木兒汗國最穩定的地區,斷了帖木兒的根基。”
“然后大軍一路向西,止步于布哈拉,坐等帖木兒大軍,以逸待勞,首先力求消滅帖木兒和他的主力軍隊,最后圖謀土地。”
“陛下請看。”
金忠指向輿圖上,撒馬爾罕南部千里之外的喀布爾、白沙瓦地區,說道:“這些地方,可以誘惑哈實哈兒各地的首領去攻打,打下來的土地給他們治理,封他們為當地的國王,歸屬于大明藩國。”
“約定向大明的稅賦,以及其余方面的要求,大明則給予他們保護。”
朱棣沉吟。
金忠的想法的確不錯。
大明最大的短板是人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北平行省和應天府,以及浙江行省,乃至金州地區,上海縣,廣東沿岸地區,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人力缺口。
特別是鐵道以及大基建的工程計劃,圍產興起的產業鏈,猶如無底洞般的吸收人力。
南下仍然是朝廷的主流想法。
利字當頭而已。
那么如何真正的治理中亞,乃至西亞,成為了戰爭之外的最大難題。
宗藩體系。
認可當地的國王們,讓他們尊大明為宗主國,歸服王化,學習儒家,受文明教化,穩定地方,互相通商,通過移民來加強大明的影響力。
二十年后,又會是別樣的光景。
反之。
就算打敗了帖木兒,大明需要遷移多少人口,才能真正的治理地方。
想要恢復亦力把里的生產,都需要要移民上百萬人口,何況偌大的中亞與西亞,難道從國內移民千萬人口?大明當下暫時付不出這樣的代價。
“成立都護府,承認當地國王,分封為大明藩國。”
朱棣采納了金忠的意見。
十年二十年后在中亞西亞的治理,就是老大朱高熾的責任,現在的自己負責打下來,并且加強大明的影響力,為未來提供條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