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人們又開始“崇拜”主,連君都不是,一朝回到幾千年前的原點,社會全方位的倒退。 也是十六世紀西方社會的崇中,十八世紀的反思中,乃至十九世紀的辱中,這個歷程的由來。 不同時期的生產力不同,社會環境不同,人文也是大大不同的。 幾千年來。 中國并不是一成不變。 說中國幾千年是一個模樣的學者,大多是清末民初,和二十一世紀以前觀念的學者所提出的,而隨著后世取得的巨大成果,除了經濟上的成就,學者們的見識也大大增加,開始從多元的角度來了解歷史。 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不光是社會的共識,也已經是學術界的社會共識。 朱高熾走累了。 在亭子里坐下,向幾名學者露出笑容,請他們也坐下。 宦官們為眾人添茶。 許多人對太子殿下很崇拜,也有很多人對太子殿下抱有疑問,畢竟太子殿下的改革,以及提出的工業化社會,實在是前所未有。 這樣的模式,讓很多人陌生。 只有趙勝這些最初跟隨朱高熾的人們,并且一路前行,才知道太子殿下的才能有多么高遠。 對大道的認知。 趙勝毫不猶豫的認為,世界無第二人。 既然如此。 這樣英明的太子殿下,自然知道曹端,以及曹端所提出的太極說,對于大明社會的未來,是多么的重要,這派學問太符合社會潮流和人們的需求。 不加以阻止,要不了多少年,將會成為“巨人”的思想。 看起來。 曹端的太極說是好的。 可是趙勝更相信太子殿下,如果太子殿下要禁止太極說,趙勝和眼前的這幫學者們,必定毫不猶豫的追隨。 因為太子殿下做的一切,已經初見成效。 事實大于一切。 朱高熾沒有懷疑曹端等人,如果不是他們主動提醒,朱高熾差點忘記了曹端這個人。 這樣的學派。 的確不適合明初。 因為明初的君權太強大,所以曹端和他的太極說,在明初社會并沒有成為主流,中期開始被各派學問家借鑒和吸取,促進了心學的養料。 “太極說具備蠱惑人心的能力。” 趙勝指出其中的關鍵,認真的說道:“恐怕國內不少反對勢力,會加入這個學派,成為他們的武器,還有商人們,太極說在北平的蔓延速度,他們也出了很大的力氣。” 朱高熾本來在思考,被趙勝打斷后,突然明了起來。 什么叫蠱惑人心。 因為人們樂于接受,才能被蠱惑。 至于用到了好的方面,還是被用到了壞的方面,這是人的問題,卻不能說是學問的問題。 朱高熾不會接受自己被多元。 因為他和普通的統治階層不同,自己所具備的知識,碾壓這個時代,是引領大明社會走向正確道路的必然,所以朱高熾不會放棄。 但是朱高熾也不得不考慮未來。 君權旁落是必然的。 只是呢,朱高熾又發現了太極說的好處。太極說的活力強大,可以盡快結束大明社會思想的混亂,讓社會恢復穩定。 同時,自己提出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實在是沒有支撐,有些空洞。 后世有龐大的體系來支撐這個理念,也無法盡善盡美,何況如今的大明。 太極說用得好,將會讓大明的社會更上一層樓,用的不好,帶來的就是大危險,導致社會思想的巨大分裂,從而引發社會動蕩。 “在看一看。” 朱高熾決定緩一緩。 現在的局勢不太明朗,拖延有時候也是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眾人明白了太子殿下的心意。 太子殿下并不是完全抗拒多元論,果然不愧是太子殿下,連趙勝也松了口氣,他的心底里,期盼的也是太子殿下能和多元論并道而行。 朱高熾把眾人的表情看在眼里,內心忍不住感嘆。 誰也不希望自己頭上有個權利無限大的人,可以破壞規矩。 正如老百姓。 絕對不會希望自己頭上的地方官是不遵守法律規定,不秉持道德操守的官員。 這也是社會共識。 無論古今中外。 —— 山東。 禮儀之鄉。 曹端故地重游,與他結伴的是好友姜賓知。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鄉音,人們的生活,社會風俗,是人們最好的見識和開拓視野的方式,游學從不過時。 “古人言,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 佛廟。 兩人吃了齋飯后,閑逛于山中。 山中有狼。 二人腰間攜帶利器防身。 “是啊。” 姜賓知嘆道。 “以前只有富家子弟才能游學,貧家子弟如何游學的起。今非昔比,天下學校組織游學,北平和京城游學之風最勝,這兩地的學子們,未來必定獨占鰲頭。” “太祖皇帝初創八股文,就是考慮到平民子弟窮困,如今太子殿下的新政,的確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可隱患也不少。” “如此的問題不加以解決,恐怕要不了多少年,兩地子弟就壟斷了教育資源,別地子弟無法出頭,又或者富裕地區遠遠超過貧窮地區。” “太祖朝,閩籍等地的進士不少,這些年來,北平和京城子弟數量急速增加。” 聽到好友的說法,曹端認可的點頭。 好友的見識深遠,與之交談,常常所獲匪淺。 “不過我相信太子殿下會有改進手腕的。” 曹端笑道。 姜賓知好奇的打量同伴。 太極說是什么? 好友為何“隱姓埋名”多年? 大家知己知彼。 “你既然如此崇拜太子殿下,為何有興起太極說?又為何要離開故土,遠去波斯阿拉伯各地?”姜賓知問道。 知己要離開中國。 這一別不知道何日再見,所以姜賓知放下手里的事情,陪著知己游歷山水,算是最后的告別。 “圣君是天下所求也。” “可圣君也有大弊。” 曹端平靜的說道:“我反的并不是太子殿下,更不反皇帝,我認為,皇帝的存在,反而是大明天下穩定的根本,否則才是社稷之禍也。” “但是三代之治,皇權的空前絕后,同樣令人堪憂啊。猶如太極,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合萬事生,這才是天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