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春。
一支龐大的戰艦隊伍,從金州出發,途徑高麗沿岸,在琉球本島休整半個月后,沿著島津東岸北上,在倭國的四國島與中國地區的海灣炮轟山名。
不光摧毀了幕府軍的糧草,也是第一次正式的軍事行動,震懾住了幕府。
幕府軍的大型鐵銃,不但沒有來得及反擊,甚至絲毫的抵抗力也沒有,而海軍戰艦上的艦載炮,猶如雷鳴一般,射程最遠達到兩三里。
威力驚人。
一炮糜爛數人,更甚至十幾人。
半個時辰后,海岸線上的防御工事灰飛煙滅,人們討論的大明艦隊的威力到底有多大,眾說紛紜,今日倭國終于得見。
當岸邊沒有了聲息后,小船搭乘大明士兵登陸。
海軍有兩種登陸的船只。
一種是宋朝時期發明的子母船,屬于輕型船只。
母船長三丈五以上,前兩丈,后一丈五,只有兩邊舷板,內空,有一小船,上有蓋板,有四槳可劃,用繩索與母船綁。
母船有柴火猛油,火藥火線。
戰時母船迅速抵近敵船,釘在一起,點燃母船后人乘子船而返。
子船的船型,成為了金州海軍的主要運載船只之一。
另外一種是快船。
航速較快,便于在水上機動作戰的戰船,也可以用來運輸物資。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明朝海軍艦隊中最大的快船有八桅,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排水量在一點四萬噸左右,普通的快船有五桅和三桅的,排水量從數千噸到一兩百噸不等。
這個記載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夸大的。
不過呢。
夸大在古代是常事,例如十幾萬的軍隊,號稱百萬。
但是古代有明確的記載,所以大家都知道具體的數字,并且能有完整的判斷。
而西方卻沒有詳細的記載。
西方是口口相傳的詩歌故事類型。
所以他們把這類故事當做史料,并且認真的研究。
如果古代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那么同樣的,后世也會把古代的詩歌故事當做史料來研究,只不過成王敗寇而已,誰強大,誰說話的可信度就高。
畏懼強者,也是一種原始的人性。
所以強者在很多人心中,代表了權威。
這些小船,通過士兵們劃槳,快速的涌入岸邊,士兵們立刻淌水登岸,并且在岸上整理隊形,各伍各什,乃至各隊集結完畢后,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方陣。
此時。
幕府軍試探的派出了一支騎兵。
倭國的戰馬低矮,和大明的驢子一般大小,所以他們身后插著很高的旗幟,以襯托高大,在騎兵們的身后,是穿著布甲的士兵,還有簡陋軍備的足輕們。
雙方很快展開了戰斗。
大明新式的自生火銃,技術上已經逐漸成熟起來。
湖廣行省分為湖北和湖南行省,湖南行省的燧石礦質量在世界上并不屬于前列,但是在大明本地卻已經是最優質的一批,足夠軍事上的需求。
反觀倭國的火器,其實屬于火門槍的原理。
這些年來。
不少的國家和地區研究大明的火器,并且有許多的成果,可大明的火器,制作上可以仿制,大規模生產很難,無論是倭國還是高麗,他們都無法大量生產。
簡而言之,農工社會的生產力,讓他們造不起。
所以哪怕是倭國,幕府軍也只有一支三百人的新式火器隊伍,并且掌控在幕府將軍手中,并不在此地。
不過根據商人們上報的消息,倭國的工匠們已經開始研究第二代蒸汽機。
包括大內義弘這些地方大勢力。
不過呢幕府才有實力,其余的地方并無法推廣。
蒸汽機的推廣,并不是技術上的難題,而是市場的需求。
正如后世美國發明了許多的新技術,可很多新技術,卻在中國發揚光大,并且市場化。
發明和市場化。
后者更為重要些。
所以中國古代很多的發明,因為市場需求的原因,并沒有得到推廣開來,同樣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技術和文化更為發達的法國和意大利等地區,也是英國的地理環境和生產模式,造就了市場的需求。
這是后世許多學者的公認。
包括對中美的研究。
乃至十八九世紀,明明發明技術主要在歐洲,可美國卻興起強大,生產力超過了西方的主要原因。
土地肥沃,地廣人稀,人均資源高,周邊局勢平穩,導致一樣接一樣的新技術,雖然在英國這些老牌國家發明出來,卻在美國普及并發展。
例如十八世紀,美國出臺的專利法新規定,無論從哪個國家偷來的技術,在美國都能獲得專利,并且獲得保護。
包括日本明治維新之后,派出大量技術間諜前往英國也是去偷紡織機技術,于是日本在德國,美國之后,也成功獲取了大量技術,建立本國紡織工業。
后世部份別有用心的人,用這一條來指責,其實他們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瓦解而已。
工業革命的英國,為什么愿意把蒸汽機技術,紡織機技術教給死敵德國和美國,德國為什么把先進的電氣技術,教給大洋彼岸的美國。
因為他們都擋不住而已。
包括美洲土著,最開始看見西方殖民者的騎兵和火槍,嚇得猶如遇到了神仙,結果才幾年的時間,當地土著也騎著馬,扛著火槍反抗殖民者。
是殖民者愿意教給他們的嗎?
這才是美國把東方視為頭號對手的主要原因。
因為一樣又一樣剛問世的新技術,在中國得到了普及和大發展,讓發明這些技術的國家感到震驚,大家都不是傻子,知道長此以往的后果是什么。
大明士兵們用手榴彈摧毀了幕府軍的戰心。
小船上搬運下來的百子連珠炮,補足了大明士兵們的火力,形成了一道密集的火線,讓沖刺的幕府軍潰不成軍,見火候差不多了,大明士兵們發起了反攻。
刺刀沖鋒。
不到半個時辰,幕府留在此地的數千軍力已然潰敗,還包括了大明士兵登岸的時間。
隨后。
明軍集結完畢后,兩千人的隊伍,帶上車載炮和百子連珠炮,前往備中城。
備中城的大名早已經得到了消息,并且第一時間求援。
面對倭國的城池。
大明軍方將領并不陌生。
在旗幟和號角的指揮下,各隊按部就班,隨后車載炮的炮火聲響起。
摧毀了一段城墻后,大明士兵們用手榴彈開道,擊退了坍塌處的守軍,隨后蜂擁的入城,當地的守軍并沒有形成巷戰的組織力和軍心。
當大明士兵入城后,守軍們就崩潰了。
只用了半天。
大明士兵拿下了備中城。
第(1/3)頁